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天津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掩鼻、不随地吐痰—— 防疫,从良好生活习惯开始(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6
摘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刘珏表示,除了法律禁止之外,还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引导,让全社会自觉增强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移风易俗,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刘珏表示,除了法律禁止之外,还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引导,让全社会自觉增强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移风易俗,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应抓早抓小

去过新加坡的人都会对当地的干净整洁赞不绝口,但新加坡建国时曾经十分脏乱差。

为改变这种状况,新加坡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等,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比如,随地吐痰者第一口将被罚以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第二口罚2000新元。

新加坡“罚款之城”的名号由此而来。但也正是近似严苛的法律,才换来了新加坡城市整洁、公民素养提高的结果。

近年来,北京、深圳、天津、河北、杭州、武汉、西宁、银川等约40省市出台、修订或审议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让文明行为者得到更多鼓励激励,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

“任何自觉行为的养成,都必须从遵守法规制度开始的。”马一德建议,职能部门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执法尺度、力度的一致性,管在平时、严在一贯;针对不文明行为要敢于曝光、严厉整治,以达到刺痛少数、教育多数的震慑效应,破除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树立对法治的尊崇;对垃圾分类、公共场所控烟、门前三包等,要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文明监管常抓不懈、落到实处,让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社会也要强化文明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抓早抓小,即从孩子抓起,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共同承担责任。

钮文异特别强调家长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如果孩子在家长身边耳濡目染,有样学样,家长们许多不良习惯会被孩子学去,从而导致孩子也形成不良习惯。“所以抓早抓小,家长要力行,要做榜样。”钮文异说。

此外,还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有效整合网上与网下的力量,打造涵育文明新风的媒体矩阵,不断传播能够影响人、引领人、塑造人的文明好习惯,营造实现全民健康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对于个人来说,要养成和坚持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这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不好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刘珏说。

刘珏也给出了具体建议:饭前便后洗手、打喷嚏用纸巾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不吃野生动物、水果等食物要清洗干净后再吃、肉要煮熟后再吃,尽量避免生吃等等。

当前,疫情防控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在疫情面前,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没有谁是“局外人”和“旁观者”,作为社会一分子,我们都应学习科学知识,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自觉远离愚昧无知,远离种种陋习,树立“我的健康我做主”理念,牢记“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