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河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只剩13个村民的千年古村(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15
摘要:针对乡村出现的种种问题,方明提出首先要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同样过上现代的生活。他谈到很多人做田野调查时的一种深切体会——原住民现在生活的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冲突。简单说,“让

针对乡村出现的种种问题,方明提出首先要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同样过上现代的生活。他谈到很多人做田野调查时的一种深切体会——原住民现在生活的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冲突。简单说,“让专家来住这样的房子,你愿意吗?”

他认为首先就是把产业发展好,现在的传统村落往往是以农业遗产为主开展活动,支撑不了村庄的运行,因此要适当优化调整产业,特别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在产业上解决这个问题,传统村落只能更加空心”。他建议,比如支持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鼓励支持传统特别是高附加值的手工业等。此外,尽快把民宿、旅游、康养通过互联网结合,发展起来,让传统的产业与三产融合,进而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在他看来,面向未来,就要依靠传统村落的智慧来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利用适合新民居的创造和推广的方式进行形象易懂的指导,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进而要让中国的传统村落走向世界。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孝祥做了一系列研究,分析导致乡村空心的原因,认为解决“空心化”必须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产业兴旺是根,文化传承是魂,生态宜居是基,治理有效是本”的理念。

活在乡村里的人,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这一观点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委、副州长郑秀全不谋而合。贵州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传统村落,其中仅黔东南就集中了300多个村。郑秀全认为,必须将人的需求以及区域的发展保护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与传播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落空间建筑格局变化,以及农村传统文化消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传统村落“空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继承与保护的制约性因素。郑秀全认为,其中最主要是人口大量外流,这是核心的原因。

10年中,自然村落总数减少了90万个,传统村落每天消失100个。保护传统村落、农耕文明,留住乡愁迫在眉睫。在他看来,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的难题,其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原住民跟居住的环境是一个整体,他们是村落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村落文化的传承者,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传承传统村落特有的民俗性记忆、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意义价值。

他建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千方百计地吸引传统村落的原始居民回归到生他们、养他们的这块土地,利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回到家乡创业发展,并且能够留得住、富得起、心定得住,有效担当起传统村落的传承与保护责任。

郑秀全说:“要让传统村落与原住民在相互的看护和守望中得以保护和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动力。”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