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会想起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的点点滴滴”,7月28日上午,距离返回家乡的日期刚刚一周的时间,刘杰在邢台的小家内时不时会打开手机,翻翻曾经同事的工作动态,看看大家的最新消息。三年援藏工作,让这位37岁的小伙子,改变的不只是肤色和体重,还有潜藏于内心的那份感动,感动于藏族人民的淳朴,感动于祖国的伟大。 西藏三年深度游 7月21日晚,刘杰结束三年援藏工作,返回邢台家中。 距今一周的时间,刘杰说自己的头仍会感到丝丝疼痛,“人的机体刚刚适应高原地区低氧环境,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就会再次发生不适应。”刘杰说,这叫醉氧。 醉氧或许是短暂的,但缺氧引起的高反却是刘杰每次返回藏区需要克服的难题。 2016年7月8日,作为河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刘杰被选中。“我的内心曾有一个西藏情结,想看看那里的大美景色;另外,我也知道那里的条件艰苦,想过去做点事情。” 美丽的景色很快被空旷荒芜的现实所碾压,“我们曾打趣说,这才叫深度游。” 刘杰援藏的地方叫作阿里地区札达县,札达县因土林地貌名扬海内外。 “外地人来西藏有三个不知道——不知道吃没吃饱,不知道睡没睡着,不知道生没生病。”刘杰说,三个不知道自己全部经历了。刚到札达县,动作稍微快一点就会气喘。夜里经常因为缺氧而被憋醒。睡眠,是刘杰到札达县后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高原反应,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三个小时。 除了高反,还有那强烈的紫外线。2017年11月,本属冬季,刘杰连续下乡一周。之后,脸部的不适逐渐显现。先是左眼上部,感觉皮肤紧皱,而后是左脸的上半部,之后蔓延到整个左脸,“皮肤很硬,皱得厉害。”刘杰担心是病了,而后赶紧寻医问诊,被告知这是紫外线照射导致,在红霉素的帮助下,最终掉了一层皮。后来的日子里,刘杰每逢外出,都要戴上帽子,涂一层防晒霜。 在刘杰看来,当地最大的不便还是停电,“电力供应很紧张”,特别是冬天,河水封冻,靠水力发电的设备无法运转,所以供应就会吃力。 景色很美,但现实很硬。刘杰的工作开始了。 马走得多了也就有了路 援藏前,刘杰是邢台市路桥建设总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而在札达县交通运输局,他主要负责技术管理和技术援建工作。 在札达,“最怕的”是下乡,途中到处都是险山激流,道路崎岖难行。由于路险,边境乡镇萨让乡、底雅乡、楚鲁松杰乡等几乎所有去过的人都不愿再次涉足,而交通人正是那里的常客。 刘杰已经记不起有多少次下乡,2016年西藏自治区的农村公路普查,他跑遍了札达县六乡一镇,对札达县境内的18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进行了线路和结构的细致调查、数据采集。 2016年,札达的雨水来得特别凶猛,给包括卡孜在内的很多地方都带来了较大的洪灾,卡孜寺所处的山谷地势险要,雨水下泄威胁到寺庙驻寺人员的安全,对房屋造成直接的冲刷,严重影响了仁波切(活佛)的驻寺修行。 为早日解决寺庙存在的问题,刘杰现场指挥装载机施工,仅半天时间,先后为驻寺房屋修建排水沟两条,解决了大雨来临时房屋浸泡问题。而后经过与驻寺仁波切等人共同商议,建议在寺庙的北侧排水沟修建波纹管涵一座,南侧修建一座跨度2米的混凝土盖板涵,经县交通运输局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地区交通运输局,彻底解决了古寺的排水问题。 在高原,随着高度的攀升,缺氧考验着你的身体和意志,每一次呼吸都会提醒你生命的重要。在这里生活、工作,需要的不只是生存能力,还需要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来支撑。 札达县日孜角组至拉巴组牧场路线考察给了刘杰“重新认识札达的机会”,人生第一次骑马,就骑行于高原悬崖绝壁之上。他只记得海拔从3800米飙升到4600多米,反复地上上下下,爬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游走于山巅之上的悬崖峭壁,“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感觉”在时时刻刻考验着他的神经。最后屁股磨烂了,身体也晃散架了,整整一天十多个小时的马背生活,让他深深体会到藏区人民对出行的渴求,为了农牧民能更方便的出行,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刘杰说,纵向比较,那里的交通状况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但还有许多地方仍然没有通柏油路,百姓出行,还要骑马。沿着固有的痕迹在山谷间穿梭,浓浓密密的土林就那样伴随着你。“马走得多了,也就有了路。” 梦回札达 三年援藏归来,在妻子冯冠杰看来,刘杰黑了、瘦了,鬓角的白发也多了。 刘杰说,这些都是收获。当然,收获的还有阅历和经历。“我们要学会合作,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要学会在祖国支持的大背景下,做一些个人的牺牲。” 刘杰已经把札达县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分别时,县长扎西次仁专程赶来为援藏队送行,当县长为其献上洁白哈达的那一刻,泪水在刘杰的眼睛里直打转。忆及当时画面,刘杰的眼睛里依旧有液体在酝酿。那一刻或许心里最难受,知道要离开了,有回家的兴奋,更多的是那种离开的不舍。 有些镜头或许再也无法从刘杰的脑海中删除,那驰骋在公路上的突然爆胎和翻车,那进到藏族人民家所感受到的一家亲的那种淳朴,那些本地居民从未锁门留在门锁上的钥匙,还有那蓝天白云,糌粑酥油茶…… 回望三年,刘杰叮嘱第九批的援藏同事,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海拔高,要多做一些吸氧保健,运动要适量。 每年年底,刘杰都会休假回到邢台,三年时间儿子刘柏源从幼儿园也上到了二年级,每次听说爸爸要回来,儿子都要掐着手指头数日子。现在总算盼到爸爸回家了,儿子也有了更多的梦想。 静下来时,刘杰还会翻起手机的日志,看着那些镜头,回忆着过往三年的片段,“我还会关注着第二故乡的发展,如果国家需要,我仍会选择援藏。” (责编: 陈濛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