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嘹亮而又充满雪域风情的歌,曾激起了无数人对雪域高原的遐想和向往,遵化市第二中学老师湛硕山就是其中一个。作为河北省委组织部第八批援藏干部成员,他三年前来到西藏阿里札达县九一学校任支教校长。近日刚刚凯旋归来的湛硕山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援藏故事。 半夜醒来头如斗大 湛硕山校长三年间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 “比刚去的时候黑多了,也壮多了。最主要的人生有了厚度。”说起三年援藏的变化,湛硕山想表达的似乎很多。 湛硕山是2016年7月进藏的,和所有初到雪域高原的人一样,满怀着对西藏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刚到阿里,严重的高原反应便如影随形地袭来。胸闷气短,头痛头昏,失眠严重。 “4000多米的海拔,正常的走路完全和老家不一样,上楼更是要谨慎慢行,有时候甚至要停下来大口喘气。每天晚上入睡困难,有时候半夜醒来头如斗大,很难再次入睡。”湛硕山说,“听着自己的心跳声,砰砰砰,恍若一个世纪过去天才亮。” 但是湛硕山没有顾上休息,秉承着“把教育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他遍访师生座谈交流,深入学校开展调研……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对学校情况了然于胸,心中有数。 湛硕山住宿的周转房公寓在学校外面,虽然是宿舍楼却没有水,只能利用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候用电动车带回两桶水,然后提上楼。由于缺氧,提两桶4.5升的水就好像两个大石坨,累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反应严重的时候还要在楼梯拐角处休息一次。每天提水,成了湛硕山的“健身项目”。 有人笑称阿里地区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冬天没有供暖,每年十月中旬到次年一月需要自己生炉子。为防煤气中毒,每天湛硕山尽量晚睡,备完课后还要读会儿闲书,等炉火烧得差不多再睡觉。有时他还像藏区老乡那样,自己拾来些牦牛粪取暖,同期援藏的同事们笑称又掌握了一项新技能。 已跨入不惑之年的湛硕山,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知道他肩上的担子。那次感冒高烧39度,想起入藏前关于高原生理和生命知识的科普,心里也是充满恐惧,幸亏当地有经验的老师朗杰给他拿来救急药品。但他不能和妻子和女儿说,更不能和年迈的奶奶说,每次电话里他总是那句“我在这儿挺好哒”。 蓝天,白云,酥油茶,漫山的格桑花,还有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西藏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单调、枯燥等会莫名地从心底升起,日子也似乎变得漫长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渐渐领会着湛硕山所说的“人生厚度”。 站在讲台上播种希望 家长会上为老乡解读惠学政策。 “初到学校,百废待兴。札达地处祖国边陲,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再加上以前师资分配等原因,这里的基础教育还是落后的。”和湛硕山聊天,三句话准会转到教学上,他说这是他援藏的使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湛硕山深知,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明晰的办学思路,振兴教育,必先打造教之灵魂。根据上级核准的教改方案,湛硕山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 就像百花园里的园丁,付出汗水必有收获。湛硕山带领老师们站在讲台上,日复一日地播种着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中考、校考学校均取得阿里地区第一名,2018年中考总分以高出第二名近80分的成绩稳居地区第一名。 “西藏的孩子们虽然学习基础差,但有梦想,有追求,能坚持。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他们恨不得都刻在心里,一个个紧盯着我的眼神燃烧着生命的希望。”在湛硕山看来,传授知识是教育援藏的重要任务,但立德树人才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大计。 记得有一个叫旦增的学生,总是满脸鼻涕,一到冬天更是厉害。那天湛硕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这学生说最喜欢语文老师,又问:“为什么喜欢语文老师?”他说:“语文老师说话和蔼,又漂亮。”湛硕山说:“你看,语文老师漂亮是不是很干净。”学生若有所思地说,“是,校长我以后知道注意卫生了。” 有一次,湛硕山和札达援藏小组组长、札达县委常务副书记杜杰英去迪雅乡扶贫调研。当到一个老乡家里时,老乡听说湛硕山是援藏的校长,紧紧握住他的手用藏语说着什么。同行的欧珠乡长给翻译,原来老乡家的孩子刚刚在九一学校初中毕业,成绩考得很好,而且考入了拉萨阿里高中,老乡很是感谢。 “老乡一定要为我们献哈达,还端出自制的酥油茶,放了整整几大勺的糖,一个劲地让我们喝。”湛硕山说,虽然有点齁,却甜到心里去。 这三年是我一生的财富 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让湛硕山也快乐得像个孩子。 “这三年里,我先后几次带一百多名孩子们来内地参加足球交流活动。期间,还带领孩子们参观天安门升国旗、故宫博物院、圆明园、清华大学等德育基地。好多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阿里、走出西藏来到祖国的首都。“湛硕山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观升国旗的时候孩子们那种惊喜、期盼的眼神令人动容。回来的路上孩子们竟然自发地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三年来湛硕山从没请过一天假。家中娇妻弱女,无不思念着他;家中父母双亲、耄耋奶奶,日日都在惦念着他。家人每次打电话,他总说“我很好”“不用惦记”这样的话,从没向家人抱怨过一句,没向领导提过任何要求。 但让湛硕山终生遗憾的是,家中最疼爱他的95岁的奶奶身患重病,弥留之际想见他最后一面,可因教学工作忙他只能在电话里流着泪水聆听奶奶的嘱托,“我的好孙子,照顾好自己,别惦记着奶奶……”直到电话里不再发出任何声音。 奶奶过世的那晚,湛硕山一个人跪在办公室里,面向北方家乡放声大哭。那天,九一学校格外宁静,札达的夜空浩渺旷远。 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艰难的攀爬……回忆起藏区的三年,湛硕山打个比方说“援藏就像炼金的熔炉”。三年多来,湛硕山把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全部投入在支教工作中,先后荣获阿里地区优秀校长、札达县民族团结榜样、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荣誉背后,是一个支教工作者对西藏这片土地的热爱,也是对西藏美好明天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