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北京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放弃北京三甲医院,我去新加坡做了家庭医生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4
摘要:人生是一条有很多岔路口的长路,要面临无数的选择。

  七年间,我轮转了好几个公立医院,已经适应这里的医疗系统了。而中国来新加坡行医的医生团体也日益壮大,从最开始小猫三两只到现在有一百多号人。要知道整个新加坡所有执业医生也就才一万出头。

  与此同时,政策的风向也在开始转变。新加坡自建的几所新医学院校都开始有毕业生陆续进入临床工作,对医生的需求不再紧缺,所以政府逐渐减少了招收名额直至完全取消。

  新加坡的医疗市场容量比较有限,所以政策制定者们对于每年每个专科需要多少医生、预期未来几年会新建几所医院从而产生多少缺口都有着明确的规划。那些热门的科室自然是僧多粥少,竞争格外激烈。刚开始还有一些中国医生以着外国人的身份就能match上住院医生培训,但是到了后来,如果不是永久居民或是公民,几乎就不再可能。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外科之一进行match,可是连续三年都落选了。无奈蹉跎了三年,最好只好重新选择了家庭医学,并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了相应的培训和考试,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

  2018年初我从政府公立医院辞职,加入新加坡本地最大的私立医疗集团之一,成为了一名私立全科医生。

  新加坡的医疗资源配置很有意思,严格的二八法则:初级医疗也就是全科方面,大约80%由私立诊所提供,只有20%由政府公立提供;与此同时,专科诊疗则80%是公立提供,私立只占剩余的20%。因此可以说私立全科服务是整个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基石和守门人,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去看一次专科医生,但是一年至少会去看几次全科。遍布新加坡全岛各处大大小小的私立诊所集团,以它们地理位置的便捷性和就诊时间的灵活性,成为了本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私立诊所的GP生活可以说是相当舒适,待遇很高,工作强度也不大,没有了让很多医生都头疼的科研压力,也没有了医院惯常的值班加班。如果真的有工作超时,很多诊所都有详细的规定,每超时10分钟都有相应的报酬,对医生的劳动力是真真正正的尊重和认可。

  除此之外,多点执业这个在国内一直被反复讨论并在近年才开始逐渐落地的政策,在新加坡却一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只要是完全注册的医生,在自己执业范围内都可以自由去不同的诊所执业。这也催生了本地一个很大的“兼职医生”市场:诊所运营者会在市场上放出有需求的诊所地点和时段,而有空余时间的医生则会从中选择自己方便的前去工作几个小时或者半天。医生和诊所之间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而非依附关系,一方提供自己的专业技能,一方则是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场所。医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灵活掌握,决定每周是工作20个小时,还是45小时,甚至60小时或更多。

  新的开始

  人生就是一个围城。

  年少的时候上大学就想着要离开家乡远远的,所以选择了一个人去北京读书;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总觉得有这样那样不合理的地方,一心想着要飞得更高更远,要出来看看世界;在国外生活了这么些年,虽然早已经拿到了永久居民,但是从来没想过转换国籍,因为越是看尽了大千世界的繁华炫丽,越是懂得洗净铅华背后的朴素隽永。毕竟,我的根还在中国——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城。

  自己是临床医生,又在国内外都执业过,所以一直对国内医疗行业的现状很关注。看到从大数据、云计算到人工智能赋能新医疗的变革,看到从移动医疗到互联网智慧医院的升级,看到国家卫健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更看到新中产的崛起和整个国民的消费升级对更快更好医疗的需求,可以说中国的医疗产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我目前工作的新加坡医疗集团在过去两年里已经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先后在重庆和上海建成了两所独资的医院,更不用说早在那之前已经布局的连锁诊所。而其它几个我了解的美国和英国的大医疗集团亦也在中国抢滩登陆。至于本土的连锁品牌和医生集团在过去几年里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这是一个崭新大时代的开端。

  是安心在新加坡继续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医生,还是积极拥抱变化,主动投身甚至为时代的变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呢?

  我又一次面临着选择:向左还是向右?而这一次,所有人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