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泰国、埃及特派记者 刘天亮 孙广勇 曲翔宇 环球时报记者 王柏尊 白云怡】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到全球各地旅行、求学、投资、交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国有限”,到改革开放开始机会增多,再到现在的日益便捷,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家用脚步丈量着世界,也见证着中国护照“含金量”的极大提升。国庆节前,《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不同阶段出国的人士,听他们讲述中国护照“含金量”变化背后大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国外的旅游业从业者也分享了中国人“说走就走”给他们国家带来的红利。 “以前出国机会少,现在国外净是中国人” 国家移民管理局相关官员近日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近30年时间里)只有1700万人次走出国门。改革开放后至2008年,内地居民出境3.3亿人次。2009年至2018年,内地居民出境10.5亿人次,仅2018年就突破1.6亿人次。这意味着,过去40年,内地居民出境超过13.8亿人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929年出生的张子宽先生,退休前在部委工作,第一次出国是1980年去日本介绍中医的发展情况。这位90岁的老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文革”结束,当时除了部领导和搞外事的同事,机关干部很少有出国的机会。那个时候,在国外,中国人常会被问是不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张子宽2015年又去了一次日本,他最大感受就是,在日本“净是中国人”。 1956年出生的王家强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末,他第一次出国是去日本自费留学。当时买国际机票只能到西单的民航售票处,还需要拿护照、介绍信、学校录取通知书等。等他出境时才知道还要注销户口。为此,他第一次没有走成,只好提着两个行李回家。而现在,出国留学已没有这个繁琐的手续。在王家强的印象中,当时国外找手持中国护照的人很难,行李传送带上中国乘客的行李看上去也很寒酸,“很多人用的是帆布箱”,但现在,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第一次出国是1984年去加拿大留学,当时办护照和出国的程序非常复杂,要经历层层审批,一套流程下来至少要两三个月。而且当时出国光有护照还不行,还得办理一个叫出境卡的东西,又是一套程序,需要很长时间。” 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还显示,2018年签发中国公民的普通护照多达3008万本,年签发量首次突破3000万。王辉耀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可谓少之又少,他记得全国一年最多也就一两千人因私出国留学,他出国时全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还不足1万人。到上世纪90年代留学人数上升至一年一两万人,2000年后突破一年10万人。王辉耀认为,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标志性时间节点,此后,中国海外留学人数开始“井喷”,现在“泰国清迈竟然都有几千名中国留学生,很多留学生还是在那里读中学”。 出国人次增多的同时,中国人的身影还出现在以往很难出现的地区。“首艘中国造极地探险邮轮交付,1万美元首航船票已售罄!”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这样报道中国游客的“南极热”。文章说,过去10年来,极地巡游越来越受中国游客欢迎。从2008年南极游不足百人,到这两年接近万人,中国游客赴南极游的人数仅次于美国。 72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走就走” 70年来,中国护照“含金量”变化明显,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国民整体素质的认可。2019年,持普通护照中国公民可以免签、落地签前往的国家或地区已达72个,包括14个可互免普通护照签证、15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免签入境、43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证。此外,全球已有15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 在一半是海水(地中海),一半是火焰(撒哈拉沙漠)的北非国家摩洛哥,即使是酷暑也不会阻挡住中国游客的脚步。从南部沙漠腹地到北部海滨古城丹吉尔,《环球时报》记者今年8月在这个有着“北非后花园”之誉的国家看到很多同胞的身影。过去,埃及是吸引中国游客的非洲大国,但随着摩洛哥2016年6月给予中国公民免签待遇,来摩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逐年增长。谈到入境中国游客从2016年的5万人次发展到2018年超过18万人次,摩洛哥旅游协会主席赛义德·莫希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中国团队客与自由行旅客的比例约为6∶4,自由行旅客的比重从免签放开之日起,一直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私人订制需求明显上升。”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女士说:“以往去需要签证的国家太牵扯精力,即便是找人代办签证也需要开具收入证明、在职证明等。同样,到埃及这样可以落地签的国家,也需要满足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现金以及酒店、机票预订信息等条件。相比而言,免签国就不存在这些烦恼,可以让中国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今年出的一本新书。以往,能走访上百个国家的几乎只有资深的中国外交官,如今,对学者、商人、游客来说,百国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王文认为:“中国护照含金量的上升对需要走出去的中国学者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为中国人成为‘全球公民’奠定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我有时候两个月就得去八九个国家,很多国家都是落地签。如果没有护照含金量的上升,这样的高频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王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出国潮”的此起彼伏展示出中国正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标准融入世界,这种融入由浅入深,不仅有旅游,更有贸易、投资和学术等全方位的交流。他认为,目前中国护照还不能以免签或落地签等便捷方式去一些发达国家,未来中国护照含金量能否继续提升,达到日韩和其他发达国家水平,取决于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能否经历“再升级”,即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俱乐部”将怎样接受中国的崛起。王文说:“这还需要一点时间,但不会太久,对此,我非常乐观!” 谈到中国护照“含金量”提升和中国游客、中国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王辉耀认为:一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国民收入有了显著提升;二是便利的基础设施让人们可以“日行千里”;三是中国人越来越有融入世界的意识,思想日益开放、包容。 让摩洛哥旅游业界感叹的是,见过些大世面的中国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只是出国看看,按照麦迪的说法,“中国游客更注重人文与情怀”。曾在摩洛哥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一名资深外交官也表示,《北非谍影》《红海行动》《国土安全》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均以摩洛哥为外景地,这也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