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境内的音河与阿伦河河畔,有一群北京农场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这里默默耕耘,把汗水洒在57万亩的黑土地上。这里就是北京市在外埠的最大国有农场——北京双河农场。 从2012年5月23日北京双河农场交由原首农集团(现首农食品集团)经营管理以来,在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的地方,新一代双河人书写着新时代北京农业发展的新篇章,双河的生产总值从5亿元增加到11.7亿元,农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粮食产能显著提高,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大幅度优化,职工收入不断增加,农场的生产生活井然有序充满活力,一个“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职工富裕、生态优良”的绿色双河、文明双河、富裕双河正在松嫩平原缓缓崛起。 “我们将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地方发展规划和首农食品集团的战略定位,将双河农场打造成北京的绿色安全有机农牧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和北京市新型‘远郊区’。”主持北京双河农场工作的农场领导曾浩说。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机制,把北京这块最远的“远郊区”管理好利用好,让北京的“飞地”真正成为造福地方服务首都的宝地 北京市双河农场占地57万亩,有优质黑土耕地40多万亩,年产优质粮食达25万吨。“这就是北京市的一块‘飞地’。”双河农场副场长王立新说,农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面积和北京房山区差不多。从1956年建场开始,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隶属关系和农场职能几经变革,改造和生产的任务一直没有变化。 “最困难的时候农场收入已经无法支付职工工资,一度导致生产停止,尤其是农场作为企业主体,投资渠道不畅收入单一,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王立新说,穷则思变,当时的农场职工中涌动着一股渴望摆脱困境,渴望发展,渴望改革的心潮,这股心潮也冲击着远在千余公里外的北京娘家人的心,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时刻关注着农场的发展前途。 “只有理顺农场发展的历史脉络,摸透农场职工的心愿,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摆脱困境的路子。”农场党委副书记王东生说,决不能让这块“飞地”变成废地,决不能让辛勤耕作的几代农场职工寒了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来自北京市发改、司法、财政、国资、农业、社保、审计、信访等部门的同志立即行动,深入农场周密调研,破茧抽丝,终于在2012年5月16日出台了《北京市双河劳教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在双河地区设立办事处承担社会事务管理协调职能,双河劳教所生产经营部分(双河农场)交由原首农集团经营管理,将双河地区发展纳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蓝图绘就,方向明确,目标确定。2012年5月23日是双河农场近3500余名职工铭记终生的日子,多年来磕磕绊绊发展的双河农场从那天开始拉开了改制的序幕。“我们要积极协调北京市各委办局,充分调动集团内部资源,加大对双河投资强度,让职工对农场发展有信心。”时任原首农集团总经理,现任首农食品集团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的薛刚回忆说,集团立即从30万吨/年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京双粮库20万吨扩建、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车间、办公条件改善、道路公共设施的维修等五个民生项目入手,高起点加速双河农场发展。 “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机制,用3到5年的时间,把双河农场建设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商品粮应急供应保障基地、绿色安全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特供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市新型‘远郊区’。”薛刚说,北京市政府从战略角度定位双河农场生产经营走向、规范运作,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提供了政策保障。 7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大对双河农场的关注和投入,首农食品集团和双河农场严格落实北京市政府要求,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总投资近10亿元,建设项目16个,维修农田道路45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55盏,整理水田面积达到24万亩,水稻生产实现了从品种选育到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农场各项经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双河人的脸上重新焕发了笑容。 “大力投入建设双河农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政治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双河农场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得非常好,已经具备一个现代化农场的雏形,建设北京农业产业基地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农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国丰说。 以党建为统领,紧紧围绕提高职工收入和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目的,“飞地”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北京新型“远郊区”的作用正在黑土地上释放出来 如何把来自北京的政策资金支持转化为全体农场职工的内生动力,激发农场活力,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选好配好农场班子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首农食品集团把经营管理好双河农场当成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集团抽调优秀的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团队,融入农场当中,与农场职工一道同甘共苦共谋发展。”王国丰说,只有抓好班子建设,才能快速稳定局面,形成经营思路,带领农场职工走出发展困境。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各经营主体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带头发动群众,把一批守初心、担使命的干部用起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才能确保双河农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曾浩说,农场党委首先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开展“友好、责任、和谐、发展”之旅活动,组织各级经营组织副职以上78人走进2216个职工家庭,征求意见,了解民意,凝聚人心,明确把经济发展、职工富裕作为农场发展的根本目的。 “通过配齐配强支部班子,组织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召开了农场历史上的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激发党员群众投身农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王东生说,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大合唱、职工舞蹈队、“双河杯”半程马拉松、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让职工对农场有归属感、荣誉感和满足感,激发出较强的生产积极性。 农场所属一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尉文广说:“过去安排的生产任务是让我干,还干不好;现在是生产任务一下来是我要干,而且必须要干好。尤其是公司党员都主动找差距,抓落实,带头带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宽增收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