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吕舜 记者 王文龙)建平县结合实际,谋划长远,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全面建设扶贫车间,通过政府投入、土地流转、扶贫项目资金入股等方式,建立贫困户与扶贫车间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搭上了稳定脱贫“快车”。
在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惠泽蔬菜加工扶贫车间里,农户正忙着给刚刚采摘的番茄打包、装箱……
下窑沟村,十年九旱,人均薄地3亩半,赶上好年景,一亩地也就净挣四五百元。年复一年,下窑沟村戴上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何拔穷根?下窑沟村党总支成员坐在一起反复研究探讨,最终给村子发展定了调---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下窑沟村党总支共筹集85万元启动资金,建起村里的第一片棚区,90个大棚、4500多延长米,开始发展设施农业。2017年,按照“党总支+经济实体+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模式,下窑沟村投资60万元建设冷棚19栋、1300延长米,组建了党建扶贫产业园,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1万元,纯收入5.5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2.2万元。2018年,争取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200万元,流转土地70亩,新建高标准冷棚40栋、2000延长米。党建扶贫产业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向贫困户分红6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
村党支部牵头因地制宜成立了惠泽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开办蔬菜加工扶贫车间,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自己建大棚,贫困户可以在扶贫车间打工,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年终分红的方式增加收入。而这种通过利润分红、让利承包、务工增收、扶持建棚、土地流转等“叠加式”扶贫形式,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仅利润分红一项户均增收5000余元。
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日光温室大棚、冷棚1000余栋,占地3000亩。年产蔬菜7500余吨,年销售额3500万元。全村户均增收4.5万元,人均增收1.28万元,棚户户均收入约15万元。“下窑沟番茄”“下窑沟豆角”商标的农产品已打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远销至欧洲市场。下窑沟村,也从原来榆树林子镇17个村中最穷的一个村,变成现在的“领头羊”。
为了推进全县扶贫车间建设,建平县29名县级领导包扶乡镇场街现场督战,164名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夯实阵地,74支工作队深入一线蹲点驻守。通过大力推进杂粮种植、肉羊养殖等优势产业,建立贫困户与车间利益挂钩机制,所有贫困人口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也推动了全县大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此外,建平县在市场培育、人才引进、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下足功夫,利用大学进园区、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打造智能销售网络,全力培植全产业链条,通过就业带动、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农户增收。
建平县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3556万元用于创办58个产业项目。建设乡级扶贫车间74个,实现每个乡镇两个以上种植、养殖、旅游等扶贫车间。搭建企业、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提高贫困户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以先富带后富。 共1页 [1] 当前是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