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柔性半导体项目的停滞)还是资金问题,特别是投资方坤同科技的资金一直没能到位。当然,政府相关的出资可能也没有完全到位,因为面对这么大规模的投资,地方政府肯定也不愿意当冤大头。”上述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除了资金,人才与技术也是制约坤同半导体发展的关键因素。“2019年10月,坤同半导体总经理等一批核心高层管理者突然相继离职,对公司正常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对于坤同半导体当前存在的问题,沣西新城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说。 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多个信源确认,包括卓建宏在内的坤同半导体原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于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和辉光电官网显示,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中小尺寸高解析AMOLED显示屏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形成量产规模,正在建设一条6代AMOLED生产线。 上述受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相比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在柔性屏上的投入及取得的成绩,和辉光电与领先企业还是存在差距。“OLED投资规模巨大,以这样的团队来落实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能否将项目张罗起来确实要打个问号。” 赶上OLED投资热潮 坤同半导体成立于2018年7月,正好赶上当年的OLED投资热潮。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018年年中至年底,国内多家面板行业的上市公司密集宣布要投资建设OLED生产线。其中,深天马公告了武汉第6代LTPS AMOLED生产线二期的扩建项目;京东方在福州投资465亿元建设AMOLED生产线;维信诺在合肥启动第6代全柔AMOLED生产线建设,总投资440亿元。 上述几个项目产能情况有所不同。维信诺合肥生产线设计产能30千片/月,京东方福州项目设计产能48千片/月,深天马武汉生产线一二期合计设计产能37.5千片/月,而坤同半导体的设计产能为30千片/月。 OLED是近年新兴的显示技术。在三星、苹果手机纷纷搭载OLED面板的趋势推动下,全球各大手机厂商均瞄准了OLED的应用。此前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三星、LG等韩系厂商手中,随着国内厂商加入,OLED也在迅速国产化。 市场调查公司DSCC指出,2018年到2023年间,中国面板制造商将斥资297亿美元提升OLED面板产能,LCD面板投资则将自2022年起转向保守。另外,从2018年至2022年,OLED面板出货量将增长近一倍,达到8.18亿片的规模。 一位受访的上市公司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三星OLED的市场份额已有所下降,同时,从OLED市场需求看,每年基本都能保持双位数增长。 记者梳理最新年报及公开信息发现,维信诺昆山第5.5代AMOLED已向国内外多家知名品牌客户供货;固安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产能和良率进展良好,产品已进入多家一线品牌客户供应链;合肥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建设持续推进,已于2019年10月中旬生产线主体结构封顶。 京东方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重庆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完成桩基。深天马旗下的天马有机发光第5.5代AMOLED产线和武汉天马第6代LTPS AMOLED产线一期项目产能和良率持续提升,武汉天马二期项目处于设备陆续搬入及安装调试阶段。TCL科技的t4 G6柔性OLED产线于去年12月实现一期量产,今年将完成二期、三期建设。 地方与企业的角力 如何做好OLED巨大投资规模与资金需求之间的匹配,始终是个问题。上述上市公司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业内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即面板企业与地方政府合资合作。 李肖燕向记者表示,筹划柔性半导体项目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产业虽然有很多产线和产能,但并没有产量。“我们公司今天遇到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会遇到的,况且像这样的(投资规模巨大的项目)更是如此了。” 从上市公司已有投资案例看,OLED项目一般是由企业与地方政府成立合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注册资本覆盖总投资的一部分,差额通过债权融资等其他外部融资方式解决。“为表达合作诚意与支持,沣西发展在坤同半导体成立时占股5%,目前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履行了部分出资义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沣西新城有关负责人特别提到这一点。 “OLED项目资金需求量太大,政府招商的时候也会比较谨慎,担心盲目投资产线太多反而像LCD一样出现产能过剩。当然,显示面板的投资也需要有技术积淀,人、钱、技术缺一不可。”谈及坤同半导体的现状,一家国内OLED厂商人士对记者说。 引进坤同半导体及其OLED项目,也承载着地方政府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渴望。沣西新城有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原计划,柔性半导体项目建成后年产值不低于260亿元,可带动柔性半导体产业链产值超180亿元,直接吸收就业人员超5000人,对带动新城创新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