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是准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历来争论的焦点。从政府治理的实践历程来看,教育、能源、水资源的供给服务中都存在政府与市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经验规律,垃圾处理服务目前也正处于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阶段。基于此,本文梳理出资源回收利用领域政府和市场分工的三类模式,力求对探索本市政府和市场合作路径提供参考。 一、模式一: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指的是把垃圾回收和利用两个环节交由单一市场主体完成,在三种模式中市场化程度最低。纵向一体化模式下,市场主体一般会为居民提供混合垃圾处理的一站式服务,以激发居民参与垃圾投放的积极性,从而收集到更多的垃圾,以建立起规模优势。该模式适用于资源化产能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其优势是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平衡不同环节的成本压力,实现回收网络和再利用产能的有效对接,但也增加了对垄断主体的监管压力。 1、美国“single stream”(单流)模式 “single stream”是依托单一企业面向居民提供无需分类、一站式服务的典型模式,由美国Waste Management公司在2001年创立。Waste Management公司是美国固废行业的龙头,主营垃圾收运、中转、填埋和循环再利用,2012年危废填埋市场的市占率第一、固废处理和储存市场市占率第四。 “single stream”模式下,与WasteManagement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的城市居民无需对指定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玻璃瓶、铝制品、钢瓶、塑料容器等)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类,而是由公司定时定点收运、集中分拣,由此激发了居民委托其收运垃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了垃圾的收运率和循环利用率,使得垃圾收运量提高了40%。但该模式也受到诸多质疑:一是中转运输距离过长,二次分拣增加了约30%的成本;二是Waste Management公司兼营垃圾焚烧、填埋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业务,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引导下,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成本最低的填埋方式来处理垃圾,阻碍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 2、杭州“虎哥”模式 杭州“虎哥”模式是仅需居民简单分类,收运、分拣和再生利用一体化的O2O模式,运营方是九仓环境旗下的虎哥环境公司。“虎哥回收”是虎哥环境打造的“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O2O立体服务平台,专门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回收利用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物资等城市再生资源。“虎哥回收”极大激发了居民参与分类投放的积极性,推动杭州余杭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由2018年1月的12%提高到了11月的82%。 “虎哥”模式下,居民只需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类,将干垃圾放在“虎哥回收”专用垃圾袋中,即可以通过虎哥回收APP、虎哥回收微信号、400热线电话、服务站服务电话、虎哥回收网站五种方式预约“虎哥回收”上门提供垃圾收集服务,所有垃圾专用袋上均贴有二维码,用户信息、垃圾重量等可以实时录入监管系统;收集完成后,居民可按每公斤干垃圾0.8的价格获得环保金收入,环保金可用于在虎哥商城或者“虎哥回收”服务站兑换商品。从居民处收集的垃圾每日将被清运至“虎哥回收”总仓,集中进行二次分拣,按照末端处理的需求做精细化分拣。公司二次分类类别达40余个,使得可回收物的再利用价值最大化,回收的垃圾中有98%以上都进入下游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只有不足2%的干垃圾进入焚烧厂。 公司承担了从干垃圾上门回收、二次分拣到回收再利用的“一站式”服务责任,简化了居民操作,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增加了前端分类与末端资源利用能力的匹配程度。但该模式推广复制有诸多约束条件,比如政府财力、“熟人社会”基础和建仓的土地资源等。 二、模式二:多化协作 多化协作是指回收和利用环节交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完成,市场化程度介于纵向一体化模式和专业化协作模式之间。多化协作模式与纵向一体化模式的区别是末端处理企业更加多,优势是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避垄断引发的服务效率下降风险,推进废弃资源精细化处理,但往往只能针对某类垃圾建立回收体系,增加了协调各类垃圾回收和利用网络的难度。 1、德国“绿点”模式 “绿点”模式本质上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一种形式。根据德国1991年出台的《包装条例》,包装物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包装物回收利用的义务,即生产者要承担垃圾回收利用的责任。按照相关规定,二体系协会(绿点公司的前身)是德国政府唯一授权从事包装废弃物收集、分选和再利用的政策执行和协调机构,德国包装物生产经营企业须到二体系协会进行注册,向协会缴纳绿点标志使用费并获得绿点标志的使用权,使用费按照包装物材料的种类、重量计算,只有贴上了绿点标志的包装物材料才会被协会统一收运和循环利用,具体的回收、利用工作由绿点公司招标遴选相关企业完成。 由此,以第三方组织(德国绿点公司)为桥梁,既可以保证企业缴纳的相关费用专款专用,又可以充分组织市场力量参与资源回收利用,发挥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同时可以集中组织回收体系,避免重复建设收运网络。 2、日本“仙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