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汽车用品网】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昨天公布了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创下近8年来的最低水平。 测评显示,质量可靠性满意度同比下降2.5分。百辆新车故障率同比升高0.5个百分点。“发动机系统”、“行驶、转向和制动”、“内饰”、“车身外观”这四大系统的百辆新车故障发生次数约占总故障频次的63%,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用户提及较多的故障问题有:内饰异味重、燃油消耗过高、行驶中轮胎噪音大、风噪声大、挡位不准/入挡困难(手动挡)、发动机有杂音、加速反应迟缓/无力、刹车有异响。 从服务上看,2016年汽车行业售后服务满意度同比下降2分,用户希望经销商能改善保养的用料、新更换的配件质量;问题能够一次性解决;等候服务时,时间支配的满意程度等。调查数据显示,4S店客户流失现象严重,过了保修期用户的主观流失率比保修期内的用户高12个百分点。 2016年汽车行业销售服务满意度也同比下降2分,用户希望销售顾问能客观介绍车型优缺点;交车后回访跟踪服务;交车时完整解释车辆使用信息,并示范操作。 除了这来自行业的用户满意度调查,经济之声《天天315》栏目组每年接到的来自消费者的爆料中,汽车类消费纠纷占比也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涉及养护服务的投诉较多,而维权过程中“退不成、换不得”反复“拉锯”的过程很让消费者伤脑筋。 产品和服务是车企的安身立命之本。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汽车市场从单纯的销量竞争,发展到了服务之争、满意度之争。在千方百计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顾客满意+金牌服务”已经逐渐成为车企的第一竞争力。 关于这个话题,车质网内容与传播副总裁张炤虎做出了分析点评: 张炤虎: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导致消费者满意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上来讲,这些年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对于节能环保的需求在增长,对于汽车安全和使用可靠性的需求也在增长,用户对于汽车越来越了解了。另外一方面,市场环境确实不乐观,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各地的限行措施以及整个经济下行对于汽车消费的影响都在叠加。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主要不是这些外部因素,而是汽车厂商对于外部因素出现之后的应对措施,其实是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一方面,它不断在增加产能、增加产量,导致投诉销量比不断的攀升,你生产得越多,因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投诉也越来越多。第二,上下游现在不顾一切的在降成本,成本降下去了,质量问题却出现了。第三,缩短研发周期,过去小改款、中改款、大改款,是一年、三年、五年、七年这样一个频率,但是现在大的换代甚至都缩短到三年甚至两年了。这种情况下,由于设计、配套的原因导致先天可靠性故障不断增多。 我从事汽车投诉这个工作,发现这几年有几个明显的趋势。第一个,新车的故障率越来越高,半年之内的我们统计达到了48%。还有就是售后服务的投诉,虽然现在整体占比两成三成,比例不高,但是增速非常快,对于服务的不满,大概占到四分之一,对于维修维修技师的能力不满达到15%,对于消费欺诈达到15%,然后对于价格、收费的不满也越来越多。甚至我们发现,一些企业特别是豪华车企业,它的态度非常好,就是不解决问题,导致售后服务的满意度受到了影响。 对于这些影响,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售后服务在4S店这一块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过去4S店由于受利益驱使,新车的利润部分过高,导致它对于售后服务、维修、零部件这些问题考虑得很少,它在流程上、技师的能力上、态度上都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在新车的利润下降,竞争更激烈了,但是它原来的那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导致利益倒置。后市场服务本来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去做,但是恰恰没有做,那怎么办?疲于奔命,只好在这方面采取一些过去传统的那些“灰色”的做法,去欺诈、去提高零部件价格,让大家多掏钱去做超前的服务,所以导致它售后服务的满意率在不断下降。 要想把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刚才提到的几个倒置都要做出改变。我们要谨慎对待产能的扩张和新产品的研发,特别是现在大量电子设备的故障率越来越高,根据我们的统计占到了将近一半以上。这种情况要想加以改变,对于产能扩张、新产品的投放就要谨慎。售后服务要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标准化的程序,让消费者从售后服务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不是在这方面赚钱。这些方面做好了之后,才能够逐步改善现在新车满意度下降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