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长安汽车也在开展为海外疫情严重地区工厂配套的零部件寻找替代的工作。吉利汽车则一方面把欧美地区一些汽车半导体、电子电气零部件改为由日韩企业供应,另一方面寻找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未来将支持它们进行替代。宇通客车为避免海外疫情所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断供风险,正在积极寻找其他零部件企业替代渠道,以保证自身生产销售环节的可持续性。 据了解,海外零部件企业停工减产、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导致部分零部件价格上涨,米其林等多家轮胎供应商、风华高科等电子元件供应商均宣布在部分市场上调产品价格,涨幅最高达到了2倍以上。这些因素也倒逼国内汽车企业加速寻找零部件供应商的替代。 但是,替代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据一些车企相关人士介绍,一是更换供应商需较复杂的流程,通常要对新产品进行大量的试验、调整和认证,以达到车规级,实现稳定的生产规模,二是零部件国产化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国内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亟待提升、市场竞争力不足、产业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4月28日,工信部推进汽车行业复工复产视频会议提出,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巩固防控成果,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 抓细疫情防控,全面推动达产稳产,扎实做好汽车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二是积极稳妥应对,切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继续做好紧缺部件库存储备,加强产业链供需信息共享和对接,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的整体稳定;三是加强统筹谋划,打好提升汽车产业链水平的攻坚战,加快建立国内、国外多渠道供货体系,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全面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 近来,为帮助汽车企业保供应链稳定,工信部、商务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汽车行业保供应链稳定保驾护航。 在“保供”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国内零部件企业也需要反思。薛旭认为:“在主管部门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下,寻找零部件替代,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但也是挑战。只有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受考验,发挥作用,切实保供应链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