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中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全球500强中日企排名要优于美国,包揽了全球前5位,但到了2019年,日本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而且相比美企的排名相对稳定而言,日企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排在最前面的丰田公司在全球仅排名第10,而且前10之中竟然有两家企业已排在全球100名之后。 从上榜企业的行业分布看,1995年时美国主要是汽车、IT、食品健康等企业,而日本则以商社、汽车为主导。到了2019年,美国则演变为以IT、信息通信、制药等现代高科技企业为主,日本仍保持汽车、商社的传统格局,只不过商社地位有所弱化而已。 3.日企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由主导变为次要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科技水平一直在全球处于明显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其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也非常明显,甚至威胁到美国的主导地位。例如,外国公司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数量由1963年的17%,上升至1987年的48%,到1990年仍保持相同的水平,其中,日本企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在1980年排名前6的还都是美国公司,但到了1990年,前4位均被日本公司所占据,并且日企在前10位中占有5席。 之后,美国逐步实现了赶超,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IT企业也实现了快速崛起。在2018年获得美国专利数量的排名中,前20位之中只有4家不是IT及信息通信类企业,4家之中还有福特和丰田两家车企。美国在前10位之中占据了6席,而日本只有1家企业上榜,已完全处于劣势。在排名前20的16家IT及信息通信行业主导企业中,不仅没有1家日本企业,而且与1990年时前10位之间差距不明显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8年排名前2位的IBM和三星电子的专利数要明显领先于其它企业。 3、模式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领域的强势崛起,在全球产生了巨大震动和影响,亚洲“雁形模式”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与冲击,日本先进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更受到各方追捧。不仅开创了“新加坡模式”的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了“亚洲文化”和“亚洲发展模式”等新发展理念,日本的石原慎太郎与盛田昭夫还共同撰写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坚决说不》等民主主义著作,所有这些都给了美国人以极大的刺激。 在1968年到1994年的二十多年时间内,美国以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口实,动用“301条款”对日本发动了多轮贸易战,从纺织品、彩电、钢铁、汽车,一直打到汇率、半导体及结构性问题等领域,贸易战产业层级也随着科技进步在逐步提高。 当时美国采取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对相关日本输美产品加征100%关税,要求日本自动限制对美出口产品数量等,每当一个领域的摩擦得到初步化解之后,日本又依托其强大的技术基础及产业政策,在另一个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实现了赶超,美国紧跟着又继续发动下一轮贸易战,如此循环往复。 日本当时具有的相对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在大陆法系基础上的强力产业政策扶持; *当时更为先进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 *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劳动力及相关教育培训体系。 这些不仅是“亚洲模式”的显著特点,更是以判例法为基础的西方文化背景的美国所无法效仿和平等竞争的,所以,美国只好凭借其在战略军事控制力、市场影响力,以及金融统治力等优势,不惜代价发动多轮对日贸易战。 在贸易战期间,日本在产品市场及话语权等方面的劣势被充分暴露出来。1985年日本对美国商品出口占日本总体对外出口的37%,并且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内,美国市场上约20%的半导体设备、30%的汽车、50%以上的机床,以及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都是日本生产的,因此,美国市场对日本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美国出台的加征100%关税及迫使日本自动限制出口等措施,日本企业缺乏可行的应对办法,再加上战略安全等完全控制在美国手中,其只能全盘接受美国提出的各种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受全球技术发展与进步速度与进程所限,在日美贸易战打到半导体及结构性问题等领域时,日本已找不到新的大规模的产业提升空间,只能放弃部分半导体硬件产业的赶超,以确保其在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领域的美国市场份额,可以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一争高下的TRON操作系统等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更是被迫停止。 从图5的2018年日本主要产品出口结构中可以看到,汽车及零部件仍为其主要出口产业支柱,特别是在对美出口方面,2018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的80%左右都来自汽车及零部件领域,这还没有包括日本在墨西哥所设工厂的输美生产,以及在美工厂的生产量。 换句话讲,日本通过在半导体和产业政策领域的大幅退缩,保全了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美国市场,不仅是明显的无奈之举,对日本产业发展的影响则更为负面且深远。 在打压日本的同时,美国也尽可能借鉴日本产业政策经验,组建了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为IBM、德州仪器等IT巨头的兴起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在赢得美苏冷战、日美贸易战,重新确立在IT领域的全球霸主地位之后,为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优势,美国又牵头推动了WTO的建立,大大推动了经济和产业链的全球化进程。 为降低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美国在IT领域替代了日本过去在“雁形模式”中的产业分工位置,将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乃至日本纳入到了其全球IT及半导体产业链条之内,并提供相应的市场空间,不仅为三星电子、LG电子、台积电、鸿海等企业的崛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也间接压制了日本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日本企业只能在美国允许的范围内,凭借其固有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逐步转向部分高端配套零部件领域,这也是近期日韩贸易战中日本能够卡住韩国要害的原因所在,但对美国而言,缺乏整体竞争力的日本显然是安全且更有助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