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时局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传统地方戏,如何“圈粉”年轻人?(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2
摘要: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地方戏需要能吸引戏迷的元素,增强跟戏迷的黏合度是必须的,而打造明星,增加与戏迷互动,的确是扩大戏曲影响的好途径。这从厦门市第一朵“梅花”吴晶晶、“歌仔戏首朵梅花”苏燕蓉、厦门曲艺

  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地方戏需要能吸引戏迷的元素,增强跟戏迷的黏合度是必须的,而打造明星,增加与戏迷互动,的确是扩大戏曲影响的好途径。这从厦门市第一朵“梅花”吴晶晶、“歌仔戏首朵梅花”苏燕蓉、厦门曲艺界第一朵“牡丹花”杨雪莉等三个专业剧团明星每次演出引发的强大效应即可见一斑。而厦门特别设立文艺人才重点项目资助办法,扶持优秀中青年演员举办个人演出专场等政策,也让“造星”正逢其时。

  推精品,注重时代感

  最近,厦门几家专业地方戏曲院团进入了忙碌期。17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厦门市南乐团刚结束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湖滨中学场的表演,正在准备次日为厦门大学举行的专场演出;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的主要人员连夜与导演商议小剧场版本《阿搭嫂》的编排;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则在为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加紧排练。

  这几家地方戏曲院团显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元素及闽台关系特色的题材。以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青年编剧,频频推出精品,贡献有目共睹。

  梳理厦门近年来叫得响的文艺作品,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南音乐舞《长恨歌》《情归何处》……其中,《邵江海》《大稻埕》,既荣膺“曹禺剧本奖”,又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实践证明,这样的作品接地气、接人气,在全国文艺创作版图里也能突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做到叫好又叫座。

  业内人士认为,曾学文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寻求并回答什么是属于“厦门这座城市”的特点。在曾学文看来,不同于泉州、莆田,厦门对外开放、中西文化融汇,决定了它重视传统,又不拘泥旧式,戏剧创作要更有现代的眼光和现代的审美品位。正是找到了这一艺术发展突破口,厦门才从原来福建省戏剧创作“贫困区”,开创出了福建剧坛的“厦门现象”。

  “厦门文艺作品不仅注重挖掘本土特色,还注重塑造作品的精神内核,因此作品能跟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能够传播正能量,传递向上精神。”业内人士表示,《阿搭嫂》塑造的古道热肠的闽南阿婆,是对社会热议的“老人该不该扶”的叩问;《大稻埕》在“家文化”的母题背景下,为作品找到了精神立柱——乡土社会守护中国文化的力量。

  除了挖掘本土特色和塑造精神内核之外,厦门地方戏曲同样注重大胆创新创优,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以南音为例,传统舞台表现形式以静态的坐唱或站唱为主,而今则融入视觉、跨界音乐创作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来呈现。“南音在走向国际舞台的探索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艺术审美的要求。”杨雪莉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厦门文艺创作者开始用这种方式讲好厦门故事。举例来说,厦门青年编剧林志杰创作的歌仔戏《渡台曲》反映了闽南先民“唐山过台湾”的曲折经历,故事的结局也契合了两岸当前的和平主旋律。《渡台曲》一经演出,就引发戏迷热度空前的追捧。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充分展现了厦门形象与文化魅力,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记者 潘抒捷 林泽贵)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