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六穩”“六保”一線見聞 “牆內牆外兩頭香”——千年瓷都福建德化轉型升級觀察 新華社記者鄭良、邰曉安、鄧倩倩 福建德化是中國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卻長期受困于小、散、低產業模式。“疫情讓已經在進行的轉型升級提速了。”這是記者近日在德化采訪中听到最多的話。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提升科技化、差異化、品牌化,德化走出一條“牆內牆外兩頭香”的轉型升級之路。 “牆內開花牆外香” “大而不強”之困 德化全縣陶瓷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2019年出口金額230多億元人民幣,產品銷往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面對海外市場的疲態,不少德化陶瓷企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歐美市場需求迅速冷凍,從出口轉向內銷,面臨諸多瓶頸。 “出口企業是按單生產,相對比較簡單,但轉向內銷就面臨銷售渠道、人才團隊、消費習慣、設計理念等問題。適銷對路的產品和人才團隊,在短期內建不起來。”正和陶瓷業務經理李清華說。 記者走訪發現,部分外貿企業轉向國內市場後,既缺乏渠道,產品同質化也較為明顯,只能在網上打價格戰。一些外貿企業擔心轉內銷效果不好反而拖累出口,因此猶豫不決。 記者調查發現,德化陶瓷企業長期受困于小、散、低的產業發展模式,在薄利多銷的出口代工路徑依賴下,企業創新力不足,無法實現“牆內開花兩頭香”。 在德化多家陶瓷企業,記者看到,產業品類以陶瓷玩具、茶器、餐具等為主,同質化明顯。出口產品價格往往僅有一兩美元,企業利潤則以美分計算。 “德化有3000多家陶瓷企業,工人超過200人的不超過50家,很多企業還是家庭作坊式。”泉州龍鵬集團負責人蘇建堆說,大而不強成為影響轉型效果的一大瓶頸。 創新的訂單增加了一倍 3年前,德化福杰陶瓷公司還是當地數以千計的傳統陶瓷工藝品出口企業之一。如今,走進福杰公司車間,記者看到的則是應用于工業、生物醫療、電子等領域的陶瓷制品。負責人林福文展示了公司的“黑科技”︰混合新材料制成的大型陶瓷門把手,硬度是鋼鐵的兩倍,售價超過萬元。 2018年以來,通過引進轉化氧化鋯、氧化鋁、氧化硼等新原料工藝技術,這家企業生產具有高導熱、高硬度、高耐磨等性能的陶瓷材料,應用于電子產品、高精密數控設備等器材的結構配件,以及生物醫療、室內消音等領域,產品供不應求。 “功能陶瓷利潤率比傳統陶瓷制品高20個百分點以上。”林福文說,今年3、4月份,公司的傳統工藝品出口幾乎為零,但特種陶瓷訂單卻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 “千百年來,德化瓷器享譽世界的特色既在其燒制工藝,耐溫、光澤度高,更在其晶瑩剔透、純淨溫潤的姿態,這些核心競爭力不能丟。”蘇建堆說。 在龍鵬集團現代時尚的新展館里,記者看到展出的內銷產品︰一個托盤五六十元、一套茶具300多元,一套餐具數百至上千元不等。 “疫情發生後,公司通過電商平台內銷額達七八百萬元。”蘇建堆說,他們還建設一個新展館準備打造為工業旅游項目。 “在穩住外貿基本盤優勢的情況下,我們準備對國內市場長遠謀劃。”德化冠鴻陶瓷公司董事長李桂賢說,加大創新才能在國內市場立足,疫情下,企業大幅減少成本支出,但增加了研發投入的力度。 “創新是撒手 ,要讓每件產品與眾不同。”順美集團是美國迪士尼、環球影城等知名文化品牌的產品供應商,公司總經理鄭鵬飛說,他們每年至少有上千件外觀設計專利,不斷開發新技術,如通過太陽能、聲控等功能將工藝品和生活用具相結合,受到海內外市場歡迎。 既解“近渴”又解“遠慮” “通過創新驅動,走品牌化、差異化、高附加值化升級之路,是德化陶瓷突圍的路徑。”德化縣縣長黃文捷說,一方面德化出台穩崗、金融等措施幫助企業解“近渴”;另一方面,持續出台政策,鼓勵引導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德化將圍繞產品創新升級和人才引進兩大短板進行攻堅,推動陶瓷產業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高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德化從抓平台打造、工業設計、技術改造、品牌營銷、誠信建設等入手,推動陶瓷產業轉型持續提速。”德化縣委書記梁玉華說,轉型升級帶動德化陶瓷產值增速連年提升,2019年實現產值328.5億元,保持16%的高速增長,正在向2022年實現產值500億元目標沖刺。 深耕細作國內市場,是今後一段時間陶瓷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 德化縣陶瓷辦主任曾憲升介紹,德化縣把2020年作為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攻堅年,針對營銷渠道單一、專業營銷團隊缺乏的難題,德化縣整合營銷力量,采取市場運作,引導企業抱團,在一線城市大型綜合體、著名旅游景點等開設門店、舉辦展銷活動;推動陶瓷與家居、酒店、酒類、茶葉、化妝品等跨界融合,開發陶瓷小工藝等旅游商品,做精做細陶瓷工藝旅游商品市場,形成開放的“陶瓷+”生態圈,實現跨界融合發展。 (新華社福州7月16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