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时局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建瓯唱曲子:坚守乡音的哼唱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1
摘要:邹超燕(中)等参加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 受访者供图 敲竹鼓、打快板……5月11日,记者走进建瓯市文化馆,几名文艺爱好者正在练习新创作的建瓯唱曲子剧本

邹超燕(中)等参加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 受访者供图

邹超燕(中)等参加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 受访者供图

  敲竹鼓、打快板……5月11日,记者走进建瓯市文化馆,几名文艺爱好者正在练习新创作的建瓯唱曲子剧本《万木林的传说》,纯正的唱腔和方言引人驻足倾听。

  建瓯唱曲子,是用建瓯方言演唱的唯一形态完备的曲艺品种,2009年5月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过去,唱曲子曾是盲人的谋生手段,建瓯仅存的几位盲人艺人已是耄耋之年,因此,这种地方特色曲艺一度濒临失传。

  转机,出现在建瓯文化馆工作人员邹超燕的一次随口哼唱。

邹超燕(中)为小学生授课。 受访者供图

邹超燕(中)为小学生授课。 受访者供图

  从小耳濡目染

  60岁的邹超燕是土生土长的建瓯人,出生在一个曲艺之家。

  “小时候娱乐很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带着我和哥哥们去听盲人唱曲子。”邹超燕说,早年,盲人艺人会在佛诞庙会或大户人家婚庆寿诞活动上表演,得闲的时候,左邻右舍也会凑份子请艺人就地来一曲。耳濡目染中,曲中的乡音和唱词中的善恶,在邹超燕的心里扎下了根。

  “建瓯唱曲子历史悠久,演唱形式根据表演时长和内容的不同,有小段、单本、多本之分。”说起唱曲子,邹超燕如数家珍。演唱内容中,劝善的主题最为常见,传统曲目多为历史与人物演义,如《说唐》《杨家将》《孟丽君》等。

  正聊着,邹超燕轻声唱起了《杨明劝妻》。忽然,他觉得缺点什么,转身从办公桌抽屉里取出一只实木扁鼓和一副竹板。“这就是唱曲子的伴奏乐器,结构简单、方便携带。”说着,他即兴表演起来。

  那曲中,有建瓯风土人情,有芝城历史故事。扁鼓与竹板默契相和,配上说唱的曲调,形成了富有闽北特色、独一无二的建瓯唱曲子。

  无意之中成全

  2011年,为了迎接福建省第四届曲艺节,老艺人陈彬铨、陈德泉等人根据建瓯历史故事创作了《全城之母》,由建瓯文化馆组织进行排练。

  但在排练过程中,盲人艺人的表演局限性也凸显出来。一方面,老艺人们均为盲人,登台有诸多不便,表演时长也很难控制;另一方面,老艺人均年事已高,如何保证他们的出行及演出安全,也成了一个难题。

  巧的是,邹超燕当时负责协助演出。无意中,他拿到了《全城之母》的剧本。

  “我从小听唱曲子长大,后来又在市文化馆从事曲艺工作,常听老艺人演唱。拿着本子,我就凭感觉哼了起来。”回想当时的情景,邹超燕说,自己和唱曲子真的是“有缘”。

  连续唱了几段之后,同事们听他唱得有模有样,大胆提出,由他作为代表参加曲艺节的演出。本就对唱曲子有浓厚兴趣的邹超燕欣然应允了,正式开始学习唱曲子。为了尽快掌握技巧,他先后拜师唱曲子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德泉和吕万春,希望从他们那里学到最正统的唱腔。

  “当时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啊!”为了练好唱调唱腔,邹超燕经常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没日没夜地练习。“大夏天的,又闷又热,经常练得大汗淋漓。”

  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学艺的劳累,而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都一把年纪了,你做这个干吗?”“唱的东西听不懂,一点意思也没有!”……自从邹超燕开始学艺,这样的反对声、嘲讽声不绝于耳。但他不肯轻言放弃:“唱曲子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重要的历史和语言价值。我不仅要学会,还要尽我所能,把我们建瓯的曲艺项目传承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坚持,邹超燕很快习得了其中精髓,成为唱曲子的一把好手。2012年,由他领衔表演的建瓯唱曲子《全城之母》首次登台便轰动芝城,在省第四届曲艺节上获得节目三等奖。他表演的《杨明劝妻》,则获得省首届“丹桂奖”曲艺(电视)大赛业余组表演奖三等奖。

  2017年,邹超燕被评为南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瓯唱曲子代表性传承人”。

 邹超燕(后排右三)与盲人艺人吕万春为学生们表演。 受访者供图

邹超燕(后排右三)与盲人艺人吕万春为学生们表演。 受访者供图

  旧瓶装进新酒

  正如邹超燕所说,唱曲子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但随着时代变迁,唱曲子也遇到了与许多非遗项目相同的困境——没人看、没人学。这让身为传承人的他有些坐不住了。

  近年来,邹超燕除了自己勤于练习,在推动唱曲子传承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建瓯市文化部门的推动下,他参与组建了一支由十几名文艺爱好者组成的队伍,有创作人员,也有年轻的表演者,为技艺的传续储备了新鲜血液。

  2018年,邹超燕将唱曲子引进校园,在建瓯市实验小学开设两周一次的唱曲子课程。除了教授唱调、唱腔外,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唱曲子,邹超燕还注重讲授唱曲子的故事和建瓯方言的发音,引导他们的兴趣,加深孩子们的表现力。在2018年建瓯市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文艺晚会上,由该校少先队员表演的《最小的人 最大的爱》广获好评。

  作为传统曲艺,建瓯唱曲子表演形式简单,以唱为主,分为“单人演唱”和“单人演唱、多人助演”两种形式。如何增强其表现力,使其在文艺舞台上始终能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如何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当代生活,关系着唱曲子的传承和出路。

  近年来,建瓯唱曲子着力推陈出新,创作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内容,歌颂人们身边的正能量。以抗洪抢险为题材的《抗洪救灾》、以廖俊波生前事迹为题材的《我是小人物》等唱曲子作品应运而生。其中,《我是小人物》获得“乡音·乡情·中国梦”南平市第七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一等奖。

  对于唱曲子,邹超燕一直在思考如何谋新求变。“目前,可能在道具和表演形式上做一些变化。但无论怎样创新,我们都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保留建瓯唱曲子的原汁原味。”(记者 陈艳 通讯员 叶秋艳)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