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里希·波塞尔特个人的记忆中,在拘留营度过的岁月同样不堪回首。他告诉美国《水星杂志》,营里曾出现囚犯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的情况。一些人自杀了,还有一些人被从拘留营转到精神病院,在战争快结束的日子里,营地内还曾爆发传染病。 数亿美元“敌国资产”遭充公 如今看来,拘留敌国侨民的做法无疑是令人不安的。然而,此举在另一项看似“更平和”的政策面前依然相形见拙——根据《敌国贸易法》,美国政府设立了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 曾于20世纪20年代因一系列大搜捕行动而出名的米切尔·帕尔默,受命管理“可能阻碍美国取得胜利”的财产,这意味着,任何属于敌国侨民的财产都有可能被没收。“所有被拘留的外国人都被政府视为敌人,”帕尔默写道,“他们的财产则会进行相应处理。” 政府赋予该机构相当广泛的权利,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扣押敌国侨民的财产,为的是从经济和物质上阻止他们帮助美国的敌人。在帕尔默领导下,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聘请了数百名官员,四面出击,在从成立到一战结束的短短一年时间里,获得了数以亿计的财富。 在《Munsey's》杂志中,帕尔默将自己的部门形容为“全国最大综合商店”。查处的对象包括新泽西州的铅笔公司,康涅狄格州生产巧克力的企业,以及芝加哥的啤酒酿造厂。 德国在美的化工企业成为重点查处的目标,拜耳化学公司位于纽约的工厂一度被拍卖,使得该企业失去了在美国的阿司匹林专利,后者被称为医学史上最具价值的药物之一。 “我们没收过来自纽约的地毯,在乔普林市附近起获3匹马,还有从南方运来的一整车香柏木。”接受采访时,帕尔默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豪与满足。他的态度恰恰反应了当时不少人的观点,即: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应当为战争造成的破坏付出尽可能巨大的代价。 “令人们不再受垄断工业化的威胁,同样意味着让世界远离德国军事专制主义。”帕尔默说。在他看来,美国有权将德国和奥匈帝国后人的财产据为己有。尽管具体操作惹出不少争议,其中一起案件还曾到达最高法院,但根据战时法,政府的此类行径均未受追究。 不仅敌国侨民,按照历史学家亚当·霍奇斯的研究,即使是与德国移民结婚的美国公民,也会被划入敌国侨民之列——威尔逊政府从这些人身上总共搜刮出2500万美元。 也许是从中尝到了甜头,到了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又复活了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对敌国侨民的拘禁政策变本加厉,总共约11万日裔美国人被送进了拘留营。 长久以来,外界对日裔美国人的遭遇多有评述,但一战时的先例几乎没人记得。一战结束后,政府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处理被拘的敌国侨民。据军事历史学家威廉·格利登考证,帕尔默曾试图把在拘留营中引起麻烦的德裔居民统统驱逐出境,最终未得到国会批准。 战火熄灭7个月后,三五成群的囚犯陆续收到了释放通知书。直到1920年4月,最后一个德裔美国人才重获自由,此时,距一战结束已过去一年半了。现实情况如格利登所描述,“拘留营究竟是什么时候关闭的,几乎没有谁关心或在乎。”(来源: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