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仅卫生、质监、食药监三部门在全省聘请的乡镇、街道基层兼职协管员就有约7000人。出台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率达100%。2017年,我省创建100家明厨亮灶省级示范单位、2条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 追溯管理 全程覆盖 近日,家住福州市仓山区花溪路的陈阿姨和往常一样,到永辉超市公园道店买菜。现在,她养成一个习惯,买菜前,先抬头望一眼蔬菜货架上的公示牌。 “只要公示牌上对应的农残检测试纸是深蓝色,就说明菜上没有农药残留,家人吃着安心。”陈阿姨说。 农改超,直接催生永辉建立起全国最早的农超对接模式,实行生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基地直采,超市有严格的生产标准,能够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了流通环节造成食品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永辉超市副总裁翁海辉说,永辉还建立了生鲜产品的快速抽检机制,每天固定抽检16种蔬菜、16种水果和11种水产品。 从农田到餐桌,如何实现全过程卫生质量控制?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早在2007年,福建率先开展肉品可追溯体系建设;2011年启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2017年9月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全省76个涉农县(市、区)全部接入追溯平台,3700多家生产主体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即时上传、远程可溯。 大数据推动农业智能化。2017年,福建优先选择茶叶、蔬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智能化;2018年,福建还将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即构建一个福建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三个服务系统,建立一个服务全省“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018年底前,全省范围内将基本建立起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终端销售、检验检测、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公众查询等全链条的追溯管理体系,追溯范围包括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和畜禽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豆制品、乳品、食用油、食盐以及其他地方特色食品,追溯主体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 实际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要素质量提升,为源头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过去5年,我省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建成高效设施农业196万亩,7大优势特色产业已有5个产值超千亿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提高生产加工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为食品安全再上一道安全锁。“牛奶要安全,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牧场管控是基础。”长富乳品公司董事长蔡永康说,长富牧场内,每一头牛都有独立编号,建有详细的健康、生产档案;在饲料管理上,长富改抽检为每批必检,确保饲料安全。“没有质量安全的生产,就是败家子行为。”紫山集团董事长洪长水说,紫山严格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原辅材料及最终产品都要经品管部检验确认,不合格的不准进厂、出厂。 治理餐桌污染,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民生战役”。一任接着一任干,十多年来,福建食品安全工作形势不断向好,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福建一直在路上。(本报记者 张静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