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12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表示,全国地震系统充分汲取灾难教训,防震减灾事业不断成长,立足多震灾基本国情,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任重道远,未来要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2.5级 据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介绍,防震减灾事业不断成长,主要体现为防震减灾观念思路更加明确、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稳步增强、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有力等方面。 其中,监测预警能力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区域达到2.0级。实现国内地震2分钟自动地震速报,地震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具备秒级地震预警服务能力,初步具备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能力。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上,实施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取消不设防地区。活断层探测成果在银川、兰州、乌鲁木齐等80多个城市得到应用。统筹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支持全国2827万户贫困家庭改造危房。“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强地震年均死亡人数环比减少93%,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环比下降76%。 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上,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超过95%,为高铁等行业用户和福建、四川等地公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试点开展爆炸、矿震等震动监测服务,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30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实现震后0.5小时内提供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1.5小时内提供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初步信息和辅助决策建议。 全国58%国土处于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险区 中国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任重道远,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依然严峻、防震减灾基础仍需加强、灾害风险防控更加复杂等内容。 震灾风险形势方面,多震灾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全国58%的国土和54%的县城、60%的地级市、27个省会城市、近55%人口处于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险区。统计显示,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年平均发生20次左右5级以上地震、3.8次6级以上地震、0.7次7级以上地震,大约10年1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大陆发生过6级、7级、8级以上地震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有28个、17个和11个。 防震减灾基础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是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二是灾害风险底数不清,“地下不清、地上不明”状况亟待改善;三是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强,应急响应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够,与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需求差距较大;五是风险理念有待提高,重救灾、轻预防思想尚未根本转变,全社会防范大震巨灾意识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