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协调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关系。随着军事职业教育的深入推进,远程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把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实时结合起来,整合形成优质实践课程教学资源,为实战化教学提供重要支撑。军事职业教育要想建立起科学完整、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在重视理论课的同时,应提高实践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使实践课摆脱理论课的从属地位,成为理论课落地生根的沃土。为此,要让学员在实践课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强调的是,实践课建设要突出开放性、综合性和实验性,把实践课纳入军事职业教育循环往复、逐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未来战场的有机衔接。 协力搞好课程内容整合 军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和凝练。只有课程内容整合得当,课程结构才能具有内在一致性、形成完整系统性、体现功能衔接性,进而达成课程体系优化升级的最终目标。为此,要挖掘改造现有的课程内容。院校教育的现有课程内容尤其是主干课程,是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的重要基础。有些虽然不能照搬到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来,却是可以充分挖掘并加以改造转化的重要资源。要依托院校现有课程的教学资源、人才队伍,对其加以信息化升级改造,建设成为向部队开放的数字化在线课程,不仅可以确保课程内容质量,而且可以为军事职业教育的全面铺开赢得时间。另外,要注重总结吸收官兵的实践经验。基层官兵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部队一线练兵备战的实践主体,往往掌握着第一手资料,经过长期的岗位锻炼,对如何解决训练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有着自己管用的解决办法。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理应纳入军事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军事职业教育网络平台要为这些实践经验提供“登堂入室”的路径,使其转化为课程内容,为广大基层官兵所掌握,并在交流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参与实践—提出问题—研究解决—引入课程—服务实践”的良性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良好效果。 切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 军事职业教育能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习内容自选、教育方式灵活等功能,有利于解决官兵岗位能力提升与工学矛盾突出等诸多现实困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学员辍学率高、课程开发不及时、课程规划难统一、学习成果不易认证等,需要通过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 一方面,要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课程需求论证制度,紧紧围绕岗位需求标准,以实现课程体系目标为牵引,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课程需求论证工作;要建立健全课程准入制度,以制度设计明确课程进入标准,使制作者能按标准要求进行课程制作,也为课程管理的标准化打下良好基础;要建立健全课程预警和退出制度,军事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随着军事实践的深入,课程也应作相应调整,保持优质课程时刻“在线”、淘汰课程立即“下线”,这样才能保证军事职业教育目标指向明确、始终具有生命力。 另一方面,要在不断创新组学模式上下功夫。军事职业教育主要是在官兵完成战备、训练和执行任务后的间隙组织实施,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而且较为分散。因此,其组学模式应以提高碎片化学习效率为主,保证人员、内容、时间、效果全面落实。要实施目标牵引激励,明确各类岗位学员的学习内容,将学习的课程、获得的学历、资格、技能等进行学分换算,存入学分银行,作为各阶段考核评价的依据,与学员的岗位调整、职级晋升、职称评审、评功评奖等直接挂钩;要科学评价学习效果,适应网络化自主学习要求,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运用学业跟踪、视频记录、自动批改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线上考试与线下考试、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要改进创新学习方法,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抽丝剥茧式的课堂学习方式,改为想定式学习、情境式引导,设定某具体岗位官兵在完成一个或几个相关任务的过程中,给出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标准,让学员对照检查自身的短板弱项,针对不足来选修课程。这样既能调动学员参与军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军事职业教育对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