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第二次扩张的主要力量是谁,扩张的主要方向,以及扩张的结果和影响。佛教起初的发展,以及如何形成了一道环绕中国西、北、南三面的“佛教长城”,而这个长城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于大家熟悉的儒家文化,作者也简明清晰的讲述了其发展和影响。而关于基督教的部分,作者分别讲了当时其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发展的状况。最后作者总结文化版图与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化,而这又为文化和政治力量的传播铺平了道路。同时,文化圈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着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五章:角力海陆—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国际纷争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但冲突也增加了;另一方面,全球化又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新方法。这种关系使得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样。 与中国争夺陆上权力的是早就有的“北狄”和新出现的“南蛮”。“戎”“狄”“蛮”“夷”是古代华夏人对周遭非华夏人的称谓。北方主要是游牧人,书中主要讲了蒙古和满洲。南方则主要讲了安南(今越南)、缅甸、暹罗(今泰国)如何成为中国南部的威胁。而在海域上的争夺,中国则主要面对“东洋”和“南洋”。“东洋”地区有日本、朝鲜和琉球,“南洋”则指的是南洋群岛及其海域。 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讲明曾经的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全境的朝贡制度”开始失效,因朝贡制度带来的地区稳定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周边的新兴国家力量和局势的不稳定。 第六章:战略与军队—晚明的国家安全形势与军事改革运动 本章李老师先为读者讲明为什么中国国家安全的传统国策是“划疆自守,不事远图”,而早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形势,中国必须积极面对四面日益严峻的局势。在此时的明代军队问题丛生,作者从军队使用的火器和军队体制两个方面讲明为什么明军不堪大任。 面对挑战,晚明军事改革运动也是从武器和军人两个方面着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作者为读者详细介绍了戚继光创建的戚家军,孙承宗创建的辽东军营和徐光启等创建的登州火炮营,从中可见改革的效果。当然改革的成就也有其有限的地方。 第七章:烽烟四起—晚明东亚世界四大战 通过查看安南(今越南)、日本、缅甸、荷兰、满洲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就能知道当时中国面临的威胁有多大。介绍各国的军事实力后,作者分别详细讲述了1576-1606的中缅边境战争,1592-1598的中日朝鲜战争,1618-1644的明清辽东战争,以及1661-1668的中荷台海战争。四场战争中,明朝的表现很不相同,主要是因为投入战争的部队很不同,既显明了明朝军事改革的成效,也显明了改革的有限性。 明朝最终灭亡,而明朝这场军事改革的成果被清朝继承了,这使得清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强大的战斗能力,以至于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东亚世界一直处于无人敢挑衅的地位。 结语: 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应的是中国明朝,李伯重老师把明朝放置于那个时代的世界当中。在当时的全球化中,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担当的角色,看中国军事的发展和结果,也看中国与周边国家、西欧少数国家的国际关系。多个脉络的观察使我们对当时中国和东亚世界有了更清晰的看见和熟悉。
读罢此书,在跟随历史的跌宕起伏之后,我们或许也有更清晰的眼光看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曾经的智慧一样适用于今天。除此之外,读者也能在书中体会使李老师不断前行的那颗心,也许那个才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