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火箭军工程大学开展“百名学员话成长”主题微信征文活动 “记录成长之路,畅谈成功之道,分享成人之理,开启成才之门。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火箭军工程大学‘百名学员话成长’专题节目,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长故事是《每天新一点,梦想近一点》,作者董书豪……” “第5期来了。”4月21日,当新一期“百名学员话成长”征文准备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时,“百名学员话成长”专栏主持人周杰将预览内容转发到征稿群里,大家迫不及待地点开,群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 见文如面,闻声动情。在“百名学员话成长”征稿群组建后,大四学员彭征就已经把群置顶,生怕错过自己喜爱的文章。他说:“我已经与同学们3个月没有见面,甚是想念。但看到大家的一篇篇肺腑之言,听到一个个熟悉的声音,仿佛我们又相见了,我也认识了更多的校友。现在每天我都在等待更新,感觉就像是在追‘剧’。” “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看见我们的成长。”作为活动策划者之一的周杰总是不忘附带一句“广告语”。近段时间,这个以成长为主题、以分享为主旨的“百名学员话成长”专栏,已先后在学校公众号推出5期,在学员中持续引起反响。 1月30日,周杰在朋友圈上发布了一条征稿启事,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16篇稿件。谈起这次活动的初衷,周杰说:“受疫情影响,想让大家利用宅在家里的时间,回忆军校生活,记录点滴成长。同时,学员们散在天南海北一时难以见面,我们就想到以文传情、用文聚气,让大家‘隔空’感受军校大家庭的温暖,所以筹划开展了这次征文活动,并在公众号设专栏推出。” “成长,就是选择你的坚持,坚持你的选择” “每10篇一个组,每组设1名组长和1名副组长,负责本组的稿件校对修改。”当100余篇稿件收集完后,活动策划者们指定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学员担任组长、副组长,进行第一轮交叉校对修改。 彭征是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除了自己提交了一篇征文外,还担任了这个临时“线上编辑部”第6组的副组长。阅校完本组稿件后,他又主动报名校对汇总稿,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篇来稿拷进电脑里。 落后时的奋起直追,赛场上的同台竞技,永不放弃的青春梦想……彭征说,从每一篇文章里,仿佛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 记得大二那年开学时,彭征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智能车队招新面试,当时面试的题目是如何让一辆搭建好的车模实现“自动行驶”。听到题目时,彭征的嘴张成了一个“O”形,由于知识储备不够,队友们也都感到“压力山大”。 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彭征决定“搏一搏”。要交作品前的那段时间,彭征一有空就跑去实验室,不停地调试。终于有一天,车模会“走”了,但是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越急越容易出错。一次,万用表表笔不小心碰触到一个线路触点造成短路,整个电路板一下烧坏了。这么长时间的付出眼看着化为了泡影,顿时,彭征感觉天都塌了。 “从头再来!”呆呆地盯着堆放了满地的零部件一下午,彭征站起身,决定重新焊一块电路板。这次,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烙铁,不敢有丝毫马虎。 在后来的调试中,彭征和队友还碰到了许多问题,但正是每一次的坚持,让他在最终的测试中完成了任务,成为大学智能车队10名正式队员之一。 “打开门的,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和彭征一样,征集的稿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坚持”。学员苏新宇为此写下了4000余字的长文。 2017年8月18日,苏新宇至今清楚记得踏进军校大门的日子,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的梦想。 “以前总听说军校很苦,但没想到现实如此‘骨感’!”苏新宇坦言,好不容易挺过了新训,没想到的是考验才刚刚开始——两个学期还未结束就已经挂科3门。越是想提高成绩,越发现自己同别人的差距太大。苏新宇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苏新宇感到最“黑暗”的那段日子,高数教员龙正平主动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队干部专门安排“小教员”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战友们经常为他推荐各种有益的书籍…… “看到这么多人关心自己,我没有理由选择放弃。”付出就会有回报,第三学期的课程考核苏新宇全部及格,并被队里评为“学习进步先进个人”。 当苏新宇再次走进学校大门时,眼里满是自豪和骄傲。他在征文《与子同袍,破茧成蝶》中写道:“还好没放弃。成长,就是选择你的坚持,坚持你的选择。” “排山倒海,为梦而来。”校对完250余页15万余字的稿件,彭征有了“重新读了一回军校”的感觉,他感慨:“军校的路该怎么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成长方式,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种品质不可缺失,那就是——坚持。” “成长,就是大胆去想、勇敢去闯” 一支话筒,一个调音台。女学员苏婧玮坐在电脑前,开始准备录播“百名学员话成长”稿件。 为把“我的成长”变成“我们的成长”,“线上编辑部”成员在挑选出第一批优秀稿件后,开始广泛撒网寻找播音员将稿件录制成语音版,让更多的人既能“看见”征文,又能“听见”声音。 受领播音任务时,苏婧玮既兴奋又紧张。对于她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挑战。”据她了解,仅前5期播音,就已经有学员、战士还有粉丝参与了。孰优孰劣,一听便知。 苏婧玮自己也是参与征文活动的一员,她的文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记录了她对兴趣爱好的追逐。 大一时苏婧玮就进入了学校广播站,一直主播新闻稿件。为了学好播音,每天早上她都会早起半小时对着镜子练口形;看新闻联播时,她会默默跟着播音员练发音;晚上熄灯前还要练气息。经过不懈努力,她的播音越来越有“主播范儿”。 “每当听到广播里传出自己的声音,就有一种成长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个超长的假期,同学们很久未见,能让大家听到我的声音,也是一种别样的‘相见’。”苏婧玮说。 学员王释颉在征文中这样写道:“任何经历都会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留下痕迹。做最好的自己,每段经历有其存在的意义,都是人生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