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看出了徐德煌的担忧,专门组织“大家谈创新”主题交流会,引导官兵不畏失败、勇于创新。同时,连队又派了2名大学生士兵参与到创新项目中帮助他。此后,经过半年时间攻关,电器维修插座成功问世,其安全、简易的特性受到官兵肯定。不久,该成果便在全旅推广。 某旅阵管二连二级军士长董小通也在创新道路上摔过跟头。在进行阵地仿真训练系统革新攻关时,由于他对某程序设计不熟悉,无法使仿真训练系统真正动起来。旅领导随即安排技术室高级工程师曾佼龙指导技术攻关。 驱动程序怎么选、怎样设计最合理……在曾佼龙的悉心指导下,革新稳步推进。该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大大解决了阵管专业人才培养难题。那年年底,董小通的胸前挂上了二等功奖章。 实践中,旅党委发现,不少官兵担心创新有风险,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官兵顾忌创新失败引起身边人的非议,因而举棋不定。此时,若干部骨干不能及时跟进鼓励解难,就难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一定程度上就会打击官兵的创新积极性。 “计算机科学中有一个观念,如果一个电脑系统不能容错,那么它就是脆弱的。同样,只有为敢于创新者担当、为勇于创新者撑腰,才能拧开群众智慧的阀门,激发创新活力。”某旅旅长李立弘说。 为充分调动激发官兵创新热情,该旅通盘考虑战斗力建设需求,多番论证,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容错机制。他们作出详细规定:对创新失败或因创新造成失误等10种情况给予包容,为进行技术革新的官兵点赞,给创新失败的官兵加油鼓劲。此举让官兵从“不敢做”“不敢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新潜能得到有力释放。 该旅发射五营大学生士兵田良好,运用3D软件制作教学模型,让营队教练员教学更加直观;发射一营官兵集智创新出一套夜间快速画线工具,有效解决了夜间作战筹划难题;技术二营四级军士长郭刘杰根据实战需求发明的断头螺丝取出器,成为修理工的一大“利器”。 如今,“人人谋创新”成为该旅战斗力建设的一道风景线。20余项基层创新成果成为官兵练兵备战的“好帮手”,旅队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创新不仅要常问“耕耘”,更要常问“收获”—— 切莫将创新成果束之高阁 前不久,某旅一场火力突击综合演练在南国密林打响。旅指挥车驾驶员、三级军士长薛春明与其他号手借助自主创新的战时网络通信手段,向各发射单元快速下达“中军帐”作战指令,成功完成多波次火力突击。 走下演兵场,薛春明告诉记者,这套战时网络通信手段曾有过一段被“冷落搁置”的经历。 几年前,这套战时网络通信手段投入应用之初,由于有的官兵对操作流程不熟练,演习中导致该旅参演部队贻误战机。在随后开展的训练演练中,有的单位为避免出错,干脆选择使用传统通信方法,将创新成果搁置起来。 这一现象,引起了旅党委一班人的警觉。调查发现,创新中,有的单位一味求多求全,忽视了成果转化运用;少数单位不屑用别人经验,认为没嚼头,非得“自立门户”整一套“独门秘籍”,浪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也有一些官兵因为怕风险、担责任,不想用、不敢用,导致创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战斗力…… “创新不仅要经常问‘耕耘’,更要经常问‘收获’,使每一项成果真正服务于战斗力。”党委会上,该旅领导如是说。 随后,该旅党委先后组织多次专攻精练,持续开展综合通信试验,优化操作流程、丰富方法手段,最终形成全新的经验,并在全军推广。 二级军士长马松强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简易伪装撑杆,居然成为部队野外驻训的“香饽饽”。这种撑杆将伪装网改为窗帘式牵拉,大幅缩短了伪装用时,受到战友们一致好评。 “创新活动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规模,重立项、轻运用,成果看似不少,但大多束之高阁不能‘落地’,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在常态开展群众革新活动的同时,注重抓好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确保研发一项转化一项;加强跟踪问效,采集每个环节数据,结合实践实时进行调整改进。同时,他们加强与相关厂家交流合作,大力推广得到部队认可、经过实战检验的创新成果。 近日,该旅一场跨昼夜战斗发射演练,在作战值班地域展开。演练间隙,一辆特装车突然“趴窝”。闻讯赶到的伴随保障组,第一时间就查明是油路堵塞,并立即实施更换,确保了演练正常进行。 综合保障营营长向发宝告诉记者,高效的战场抢修速度得益于修理连二级军士长袁道明发明的装备油管透明化改造技术,不仅能节约人力,还能快速定位故障,维修效率大幅提高。 近年来,该旅已有30余项革新成果在大项任务中得到实际检验,成为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 (责编:陈羽、黄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