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三十开始,43岁的退伍军人饶曲,就穿着防护服,驾驶汽车一趟一趟为武汉各医疗机构运送疫情防控物资。在他的带动下,他和朋友已经组建了一支由20多辆车组成的爱心车队,他们互通消息,往返于武汉市的各大医院。 在武汉战“疫”中,人们记住了一位“红区”志愿者。 “爸爸作为一名老党员,党性不允许我退缩,作为一名老兵,军旗下的誓言不允许我退缩。如果爸爸不能回来,希望你们兄弟俩快乐长大,照顾好爷爷和妈妈……”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1月31日,何学江报名成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红区”志愿者。“红区”,即污染区,指确诊病人诊疗区域。 穿好医用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双层手套、鞋套、脚套,背上重达50斤的喷雾器,完成绿区消杀任务后,何学江深吸一口气,迈入“红区”。每次去“红区”,他都要“战斗”4个多小时。 一天当兵,一生是兵,退役军人虽已脱下军装,但责任始终在肩。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个又一个退役军人成为最美“逆行者”。 迎着朝阳,向着武汉。2月11日,退役军人事务部组建的首支医疗队热血出征,驰援湖北省荣军医院。更多的退役军人志愿者则活跃在各个基层疫情防控“战场”——走访摸排、测量体温、村居卡口执勤、清运处理垃圾、全城清洗作业、公共区域消毒…… 在危难中请缨,在朔风中逆行。退役军人的爱心,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武汉聚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为武汉战“疫”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3月1日,河南沈丘退伍老兵王国辉带队第三次来到武汉送菜,将沈丘县委县政府采购的130吨农副产品捐赠给武汉。新华社发(侯建勋 摄) 勇者无惧:不畏生死,越是艰险越向前 “他说第二天上午再碰个头,商量一下,结果没等到他的电话。”天津市滨海新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张金宽至今仍处于悲痛之中。 张金宽深情追忆的“他”,是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协副主席、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单玉厚。 “他因劳累过度,2月22日凌晨在机关宿舍心源性猝死,年仅59岁。”张金宽回忆,单玉厚去世的前一天下午,还在调配防疫物资,为复工企业协调购买口罩的渠道。 单玉厚曾在空军服役,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2008年转业到天津市工作。张金宽回忆,一个多月来,他经常“连轴转”,既调运调配防疫物资,又检查安全生产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他答应过我,退休后好好陪我的。”单玉厚的妻子杨健悲痛不已。在她看来,丈夫就是24小时在线的“应急人”,“不管是半夜2点还是3点,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就走,一走就是半个月、一个月。” 不见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据退役军人事务部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0多位退役军人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 送别,致敬,铭记。 有人不幸离去,更多人前赴后继。 用1辆7座的金杯车转运需隔离观察人员,谁上? 湖北省崇阳县天城镇科员、退役军人罗浩主动请缨了。他穿戴上防护服、口罩和面罩,就开始干活。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他前后运送需隔离观察人员80余人。 休息不够、饭顾不上吃还是其次,罗浩“最怕的就是脱防护服上厕所了”,为了将“损耗”降至最低,他只能忍着少喝水。 “我参加过抗震救灾”“我参与过‘非典’防控”“我是退役军人”“我是党员”……疫情面前,这是广大退役军人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时喊出的理由。 小区门口,一袋袋萝卜、白菜、菜薹堆放得满满当当,袋子上标注着不同名字……孝感市孝南区一位不留名的退伍军人,在疫情期间,以“兵哥菜园子”的名义为市民提供送菜服务。 在黑龙江哈尔滨,68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组成了“橄榄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他们接班了哈尔滨市第9医院的防控工作,随后又请缨接管了哈尔滨站南广场入口监控点工作。而一些不能亲自到“岗”的战友则纷纷捐款。 ……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退役军人用热血和生命扛起了疫情防控的重担。 抗“疫”战斗胶着对垒,抗“疫”大考仍在进行!从荆楚大地到白山黑水,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带着必胜的信念,广大退役军人决心战斗到底! 1月28日,90后退役军人苏培宾(右)向广东惠东巽寮管委会捐款30万元助力家乡疫情防控。新华社发 2月2日,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刘传健主动申请执飞运输任务,护送四川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护人员和物资赴武汉。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