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农业科技》,蒋建科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本报记者 李晨 “种地不用土”“治虫不用药”,马铃薯也能当主食,太空也能种庄稼……这些看似科幻的设想,如今在农业科学家和敢于实践的人们手里已经变为现实。 近日,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世界银行及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记者”奖获得者蒋建科编著的农业科普类图书《颠覆性农业科技》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首发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张金介绍,《颠覆性农业科技》一书从蒋建科30多年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精选而成,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农业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这本书从农业的科学本质入手,分析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运用故事性的语言,通过一个一个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描绘了我国过去30多年中农业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推广、应用的发展历程,以及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张金说。 首发式上,蒋建科用一个提问开始了他的演讲:“你知道飞机是如何突破音障的吗?”他向听众解释道:“飞机突破音障源于蜻蜓……”蒋建科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几个采访案例。 他说,大部分人对农业的认知还处于传统阶段,对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科学家了解不够充分。实际上,农业包含了很多智慧,大有可为。 例如,秸秆禁烧不如会烧,科学家发明生物质微粉燃烧技术,生产新型设备“霄”,可让秸秆燃烧温度从200℃升到1400℃以上,变成了与燃油、燃气一样的高品位燃料。 又如,你听说过挖甘薯,那你知道摘甘薯吗?农业科学家通过“甘薯蔓上长甘薯”的自然现象,研究后提出了块根功能分离的理论,让甘薯蔓膨大形成甘薯,块根变为输送营养的通道。这样既节约土地,产量还高出1倍,品质可控还能生产出营养丰富的功能甘薯等。 本书共收录了62篇农业科技故事,每篇故事字数不多,但幽默精彩,可读性极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在序言中说,《颠覆性农业科技》以新闻的视角和笔法,记录了这些颠覆性农业科技的诞生过程,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效果等,把农业科学家的智慧用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进行科普,既富有感染力,又不失科学和严谨,对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等,均有积极意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聂常虹指出,所谓颠覆性技术,是指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及其产业和市场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新技术,也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 与会专家认为,颠覆性农业科技颠覆的是人们的传统认知,而不是科学原理和科学常识,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这些颠覆性技术有的已经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有的马上可以应用,有的将在未来发挥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9-05-10 第6版 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