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 包拓业 通讯员 金泉才 报道) 瓦里关山,静静地卧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孤立而寂静,南边是黄河上游最大的龙羊峡水电站,北部是闻名遐迩的青海湖。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上,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不算巍峨,默默无闻。25年前,因为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下简称本底台)的建设,瓦里关从此享誉全球。 时间追溯至1989年11月,那时的瓦里关山没电没路,而一群年轻的气象“突击队”已经在这里扎起帐篷,布设仪器,在艰苦的环境里开始气象观测,积累原始资料,为申请建设我国乃至全球欧亚大陆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做准备。1991年,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秀骥等站在瓦里关山顶,再一次对拟建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站址进行考察。 彼时,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系统刚完成整合不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次评估报告即将出炉;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的趋势越来越不容忽视,南北两极等地纷纷建立起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但欧亚大陆腹地仍是一片空白,从已有观测站获得的数据尚不能代表全球气候变化的真正状况。 能否在中国内陆高原建一座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一拍即合。 “中国正在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在青藏高原建立世界第一个内陆型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它的建成将有助于全球大气观测事业发展。”在1992年的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化和环境发展大会上,时任国务委员宋健代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致辞时介绍。 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瓦里关在几个备选站中脱颖而出,开始风风火火的建站工作。 时任本底台负责人对建站初期的事情历历在目。 刚建设时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漂洋过海来到瓦里关山,手把手地教本底台工作人员使用仪器。大家最头疼的是解决外国专家吃饭的问题,由于饮食习惯不相同,总担心外国专家吃不好,于是特意从青海省气象局借调了1名炊事员,每天负责外国专家的饮食。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外国专家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他回忆起和加拿大专家一起工作时的场景:“有个专家长得像白求恩,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我们,他和建站的工作人员吃住在一起,用生菜蘸酱吃,吃饭有面包就足够了,从来不会多提要求。” 1994年9月15日世界气象组织代表联合国开发署和中国政府同时在北京和日内瓦发布新闻,宣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监测臭氧和温室气体的观象台将在中国开始工作!”9月17日,本底台正式挂牌成立,填补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在中国和欧亚大陆的空白。 虽然是蹒跚起步,但在全球大气本底基准和温室气体观测等领域,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25年!正当风华正茂。 在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本底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一批批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不断茁壮成长,在基本观测、科学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秋季的瓦里关山宁静祥和,蓝天白云,触手可及,雪山草原,就在身边。走进本底台办公室,各种进口监测仪器正在工作,发出超低频的混合声,英文标注的各种记录册和报表随处可见。在值班室大厅正面墙上有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和图形标注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据处理中心和仪器质量控制中心。这些中心接受本底台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对研究、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25年的建设和完善,到目前,本底台实现了温室气体、卤代气体、气溶胶、太阳辐射、放射性物质、黑碳、降水化学和大气物理等30个项目、60多个要素的全天候、高密度观测,每天产生6万多个数据,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大气成分本底的观测技术体系和技术系统。 25年来,一批批本底台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以做好基础观测为己任,已经形成了长时间序列的温室气体浓度观测资料。用本底台观测资料绘制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被人们称之为“青藏高原曲线”或“瓦里关曲线”。 “我们所建立的这条曲线图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价值,我国政府在印尼巴厘岛、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及其他国际性气候变化谈判会上,理气气壮地支持气候变化观点,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拥有这一曲线图以及相关的观测数据。”本底台副台长刘鹏说。 本底台所观测的温室气体资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支撑数据,其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指示作用。观测的数据不仅服务于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也做为我国宝贵的温室气体资料参与了多次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这些观测资料已进入温室气体世界数据中心和全球数据库,用于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并用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的多项科学评估。同时,为青海省温室气体公报的发布和污染源清单的调查与统计提供参考数据。 自建台以来,本底台先后协助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科研机构完成30多个科学试验项目。据统计,采用这里的观测数据,有关科研机构、专家发表的科学论文超过180篇。 本底台先后派6人(次)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学习深造,有7人(次)经选拔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观测工作,成为我国南极科考的气象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本底台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野外科学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因在观测温室气体的突出贡献获得周光召基金会颁发的气象科技团队奖。2018年,本底台野外试验基地入选中国气象局首批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为了确保瓦里关这方“净土”不受影响,当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方圆40公里没有建设任何工矿企业,飞往玉树的航班更改了航线,同时,协助气象部门先后实施道路维护、电路改造等项目,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探测环境保护等得到有效保障。 对于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来说,瓦里关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而对于人类来讲,3816米却是一个时刻需要挑战极限的地方。 目前,本底台有10个人进行轮流值班,每组两人,每十天轮换一次。尽管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来自海拔2260米左右的青海省西宁市,但每次换班时依然要经历高原反应。上山如同背着30公斤的行李,爬两步楼梯就气喘吁吁,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由于缺氧,头两天几乎睡不着觉。而较之高原反应,寂寞孤独是值班人员最难忍受的。 常年多次上山下山,对人体的损坏十分严重。有个专职司机,任务是接送值班人员,在本底台工作10多年中,先后上山1000多次,最后因患严重的肺心病,59岁时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