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央行与银保监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显著增强了民众的金融服务获得感。 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去的10年间,我国金融业逐步从1.0的金融线上化到2.0的线上平台化发展,目前,正在推进3.0的平台生态化转型。在其中,金融科技公司借助科技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我国金融服务的便利与普惠。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未来,金融科技也将会成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客户最重要的连接,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金融企业,开放与合作将成为主流,共同助推普惠金融事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仍待深化 近年来,普惠金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发展趋势向好,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仍待深化。 狮桥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万钧认为,随着金融业快速发展,很多机构和个人都获得了充分的金融服务,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小微民营企业、“三农“群体难以获得有效、充分的金融支持,有些甚至仍面临着金融服务的空白。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得知,央行征信系统已收录9.9亿自然人、259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但仍有约4.6亿自然人没有信贷记录,这其中就包括绝大部分的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 “普惠金融更多是一种社会金融制度安排,把需要金融支持的农民、小微、贫困人群都纳入到普惠金融的体系中来,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的经营性贷款。”万钧表示,同时,也需要注意,普惠金融并不是“救世主”,而要做到“授人以渔”,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科技助普惠金融更好落地 在扩面增量的基础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现阶段推进普惠金融向深处拓展的关键。实际上,要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提高供给侧的生产力,而供给侧生产力的提高,则离不开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总体而言,金融科技企业具备较为突出的技术优势,能够在获客、风控、运营、客服等环节实现模式创新,解决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难点与痛点,触达至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群体,从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实践证明,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在于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金融科技可以更好地渗透普惠金融市场。比如在营销环节,金融科技企业以数字化营销代替传统金融机构人工获客,在“连接”阶段为普惠金融降低了成本;其次,通过创新的数字化科技运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科技形成有效的智能风控,可以实现风险用户分层,为普惠金融风控环节降低了成本。 “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领域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应用得较为充分。”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一方面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普通的金融消费者能够获得的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享受的金融服务越来越便利,花费的成本也越来越低,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落地;另一方面,在服务小微企业、扶持实体经济过程中,金融科技也发挥出降低金融服务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等作用,提高了贷款成功的可能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贷服务门槛,能够让普惠金融覆盖到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和用户。 以开放合作共建普惠生态圈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公司应能够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整体金融发展生态而言,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报告》中也提到,要积极引导各类机构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实际上,金融科技一直在做的就是‘普’,问题是没有办法从‘普’往‘惠’发展。传统金融的业务重点则在于‘惠’,在‘普’方面还做得不够。”有业内人士说,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让“普”和“惠”有机结合,可促进普惠金融实现更好发展。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改变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中具有突出优势,金融科技平台通过输出这些方面的技术、数据和风控能力给金融机构,可以帮助机构为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目前,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纷纷开放技术,与国有商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信托、券商等资管机构也加快实施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金融科技平台的开放赋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共赢模式。但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醒,虽然普惠金融的生态是共生、开放的,但参与到普惠金融共建的大生态圈里,还需继续强化风险防范能力,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都必须合规经营,才能使普惠金融生态变得更为广泛、共生和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