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潘建伟的母校中科大时任校长朱清时向他发出回国邀请,可以博士毕业生身份破格任教授。 朱校长的邀请让潘建伟非常感动,并且回国做贡献本是初心。在这位开明校长的爱护下,他一方面继续在欧洲做科研,另一方面,从2001年起筹建中科大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随着潘建伟工作重心回到中科大,科研团队逐渐成型。2011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立项,2013年“京沪干线”立项。量子保密通信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是国际牵头的第一方阵。”潘建伟底气十足地说。 2013年起,潘建伟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他表示,政协履职工作与科研相辅相成。 潘建伟参加过多次政协双周座谈,与学者们讨论科技金融对科创的支持,并建言国家实验室建设。他说,近十几年,量子信息领域有重大发展,但担心该领域变“热”会引起国内各研究机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期望能进一步完善国家实验室体制,朝着共同的目标一齐做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把事情做好。 “科学家可以在政协提出切身所需,这对国家了解科研领域的动态与需求,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潘建伟说。 逢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回顾三十余年科研路,潘建伟认为,过去国内底子薄,但经过一代又一代志在报国的科学家努力,许多领域已赶上国际前沿。 “现在有了人才,有了国家支持,国家经济也发展到有足够能力支撑科研创新。”潘建伟预期,通过10至15年左右的努力,中国有望率先建成一个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量子通信可望服务千家万户。(完)
2/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