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汽车、手机、电视机、煤炭、钢铁等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工业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 进入新时代,“第一”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2013年12月,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研制成功;2017年5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2017年6月,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营;2018年4月,世界最薄触控玻璃量产…… 当前,中国已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行列,中国经济正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150个第一,记录一个发展中大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从瓶颈制约成为优势支撑的不凡进程—— 150个第一中的“第一”,是1951年10月官厅水库开工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领域薄弱的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制约十分明显。 今天的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营业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一日千里已不是梦想;光纤宽带成家庭标配,网民规模世界第一;能源、水利、通信、交通,网络覆盖之广、通达之深,令世界惊叹…… 人才、物资、信息、资金等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自由流动,“流动中国”释放出活力奇迹。 150个第一,见证一个文明古国向创新大国跃升的决心和步伐—— 成就展上,两张图片令人驻足,一张是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一张是2016年5月,科技界最高规格的三大会议首次同步召开,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70年来,科技“集结号”每一次吹响,都释放出强大动能。 细心的观众发现,从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台蒸汽机车下线投用、成功冶炼第一炉不锈钢,到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青蒿素、“神威·太湖之光”夺得世界超算冠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动、“墨子号”发射成功……从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个“第一”,到全球科技领域一个个“第一”,一个创新大国正在崛起。 2019年1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月背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这是成就展展示的150个第一中的最后一个“第一”。但人们相信,更多的“第一”还会接连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4个家庭场景,70年民生变迁 成就展通过还原不同年代的家庭场景,让人们回到往昔,看到现在,畅想未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一间乡村婚房里,一张土炕、一盏煤油灯、两三件简单家具,几乎就是全部家当。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一户城市家庭内,电视、冰箱、电风扇、缝纫机成了“标配”。 进入新时代,走进普通的安居住宅,宽敞的客厅,齐备的家具电器,透出幸福生活。 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智慧家居会让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走向强盛的背后,是亿万人民命运的改变、生活的变迁。 70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矢志不渝—— 成就展上,展出了一张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照片。那次会见,首次提出“小康”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