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成旭出席并致词 本报讯(大连日报记者刘晓华)七十载科技报国初心不改,几代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昨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建所70周年纪念大会,市委副书记、市长谭成旭出席并致词,市政协主席王启尧,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曾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晋良,副市长张志宏出席,市政协副主席、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致词,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等出席大会。 谭成旭代表市委、市政府祝贺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举办和大连化物所建所70周年,向大连化物所长期以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说,70年来,大连化物所始终走在世界科技前沿,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评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70年来,大连化物所扎根大连、服务国家,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技术得到规模应用,近5年来300多项专利技术实现转移转化,实现收入超过10亿元,32家持股企业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谭成旭说,当前,大连市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和大连“两先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连化物所是大连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办学空间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希望大连化物所以科技强国为己任,瞄准科学前沿,在能源研究、资源环境优化利用、生物技术和国防技术创新等领域再攀新高峰,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为加快实现大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大连化物所70周年晒成绩单:50亿元5年带动本地合作企业新增产值超 本报记者 卢真珍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所七十周年。9月19日,大连化物所举行了系列庆典活动。记者获悉,大连化物所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五年,以甲醇制乙醇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带动合作企业实现新增产值超过50亿元。 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科技孵化成功率 作为辽宁省唯一入选高校科研院所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单位,大连化物所积极构建涵盖“项目孵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全链条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服务体系,在孵企业可获得包含知识产权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在内的全链条金融资本支持。 2018年5月,大连化物所与甘井子区政府共建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甘井子基地建成,大连中科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依托合作双方的科技、人才、平台、市场、政策等资源优势,不间断组织开展项目招商、项目服务、创业培训、区域交流等,围绕生命健康产业、绿色农业产业、新能源产业开展创业孵化,仅一年的时间,已入驻项目9个,吸引一只基金入驻,注册资本约2.6亿元,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创投生态体系初具规模和成效。 强化资源开放共享, 推动院地合作取得实效 大连化物所通过开放科研设施、公共测试平台,提供技术咨询等方式,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由大连化物所建设的辽宁省催化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主要围绕辽宁化工产业相关的高效催化新材料、清洁催化转化新过程开发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平台拥有各类先进表征仪器设备200余台(套),资产近1.1亿元;另拥有中试设备300余台(套),主要布置在催化放大研究平台,设备总投资近1亿元。 截至2018年底,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62台套,总资产17014.06万元。其中有60台设备参与开放共享,设备总使用率120.89%,总共享率83.5%,创历年新高。 布局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大连化物所积极探索科技与资本融合的成果转化新模式。目前,已初步构建成“知识产权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新模式。研究所正在策划与大连三寰集团等在辽企业设立“中科院(辽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以“项目+资金”的形式,推动研究所的技术在省内快速实现产业化。 据悉,大连化物所着重加强与大连市企业技术合作,近五年累计签署技术开发合同315项,约占比六分之一,累计合同金额3.3亿元,并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合同金额从2014年不足600万,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9000余万元。以甲醇制乙醇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大连地区落地,带动合作企业实现新增产值超过5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