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命名交付仪式6日在江苏海门举行。由招商局工业集团制造的1号邮轮被命名为“格雷格·莫蒂默”号,并交付给船东美国SunStone公司。邮轮已由船东承租给澳大利亚极地探险公司,入籍巴哈马,交付后将开启为期12天的南极首航之旅。 “格雷格·莫蒂默”号是招商工业集团与SunStone公司签订建造“7+3”艘极地探险邮轮合同的首制船,于2018年3月16日开工建造。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和辉介绍,在一年半的建造周期内,技术团队攻克了一百多项技术难题,比合同工期提前两个月交付,为邮轮制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极地探险邮轮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也补齐了我国在材料和设备上长期以来依靠国外引进的一些短板。 薄板切割以及焊接过程产生的受热变形问题,一直是邮轮建造领域存在的一大难题,通过海门基地与钢铁制造企业的联合研发,“1号邮轮”船体结构最薄处的钢板仅有5毫米厚,成功替代进口。海门基地一方面打造了一条满足邮轮薄板切割以及组装的分段流水生产线,另一方面组织内部的焊接专家、技术工人组成了专门的薄板攻关小组,对现有的工艺程序、工装设备进行研究、升级,成功解决了邮轮分段建造阶段的薄板变形控制问题。 “1号邮轮”共有44个船体分段,其中三分之二的分段是采用反造法进行建造的,分段成型后需要进行翻转才能合拢,俗称“翻身”,由于单个分段重达数十吨,个别分段甚至达到235吨,如此庞然大物如果在翻身过程中出现变形,将会使合拢精度受到极大影响。国外邮轮建造公司通过数月的计算、制作、试验,他功自制了一套简易分段翻身工装,通过300吨龙门吊的配合,成功实现分段的翻身,经过测算,分段的变形控制均满足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