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新校区还在建设中,部分学院的实验室只能暂时设在板房中,但是科研团队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而且板房中的研究成果很“落地”。环境学院青年教授陈达说:“我们跟广东民生项目的结合,比如污水处理,土壤污染处理,跟广东省水务局合作参与治理广州市河涌治理,通过项目的形式做具体环境问题的解决工作。” 对华南地区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为决策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对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进行处理和修复,研究处理方案;对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进行研究论证……近三年来,暨南大学环境学院200多师生近70%的科研成果出自“板房实验室”。 “最大的挑战是气候因素带来的影响,下雨周边积水,有时还没过了膝盖,有时还要照顾学生安全,把他们撤出来,特别是紧急下大雨的时候,窗户漏水,地面积水。”师生们说。即便如此,2017年以来,学院10名教师与近200名研究生都在板房做科研、写论文。 陈达说,由于学科发展快,学校从国内外引进了很多人才,虽然硬件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根据现有条件合理利用资源,克服困难。“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明白,这些工作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是崇高的。他们也看到老师们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愿意在这个领域坚守,并用掌握的专业技术做贡献。” 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2017年,全国高校科研项目年立项数从6.3万项增长到45万项,科研经费年投入量从19.2亿元增长到180亿元,学术专著年出版量从8701部增长到17584部,学术论文年发表量从21.2万篇增长到35.1万篇。(执笔记者:徐金鹏、郑天虹,参与采写:樊攀、王莹、沈洋、胡浩) 原标题:“我们给火箭做减重”——高校科技创新进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