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方案》提出的具体指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将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出国深造寻常事了 1950年,35名国家公派留学生分两批赴波兰、匈牙利等国留学,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派遣留学生的先河。数据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向苏联派出了1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 时隔多年,1978年12月,52名中国学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纽约机场宣读声明:“我们不仅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当年6月,邓小平就增派出国留学人员作出指示,明确提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由此,揭开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随着中国发展和留学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负笈海外,汇成中国历史上一波又一波留学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 留学事业70年大潮奔腾,同中国民族的振兴同频共振,海外学子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时指出:“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60年后——201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写信给习近平主席,表达了追求进步、报国为民的决心。同年12月30日,他们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信中,习近平主席勉励他们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 虽然岁月变迁,但祖国对海外学子的期许没有变,海外学子报效祖国的奋斗目标没有变。作为中国和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一代又一代海外学子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留学中国”成时尚了 1950年,来自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33名留学生来到中国,拉开了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生源国数量、接受院校规模均逐年增长。如今,中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规模趋于稳定,层次显著提升,学科分布趋于合理。 韩国留学生梁大圆是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从在对外经贸大学读本科到攻读博士,他的最大感受是“中国总是给我惊喜,在中国的生活每天都有希望”。这也是不少来华留学生的共识。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 除了学习语言,不少来华留学生是被中国先进的科技吸引而来。把中国先进的旱作农业技术带回国,是就读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非洲小伙威利的梦想。在他的推荐下,3名与他一同毕业于肯尼亚农业大学的同学也到兰州大学学习旱作农业技术。拿到博士学位后,威利希望“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肯尼亚,成为两国在旱作农业方面合作的桥梁”。 目前,中国和18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教育交流协议,支持双方互派学生。其中,教育部以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形式资助对方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有力提升了来华留学生源的层次和水平。201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中,攻读学位的硕博研究生占70%。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积极落实国家领导人重要外交承诺,设立中非、中蒙、中坦、中埃等专项奖学金;配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设立中美、中欧、中俄人文交流奖学金。另一方面,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部委合作、省部合作、高校合作,在能源、交通、通讯等重大领域培养储备沿线国家人才,为中国行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97.9% 课堂再没时空限制了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其中包括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在各地采取“互联网+教育”模式,促进偏远、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江西省宁都县是首批“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地区。小布镇徐会村小学是该县最偏远的教学点之一,原来课程难以开齐,现在通过网络,孩子们已经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上海名校老师讲课了。 徐会村小学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教育”受惠的众多学校之一。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截至2019年2季度末,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9%,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348万间,93.6%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6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 家住北京的橘子就是在线教育用户中之一,从4岁起她就开始通过线上课程和远在美国的老师学英文。每周一次,每次近1小时。“不仅可以沉浸在地道的英文环境中,而且线上老师的选择更多,有助于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橘子的妈妈说。 从借助互联网,将优质教学资源同步给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到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都居世界第一,再到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互联网+教育”在中国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2019年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这将为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增进教育公平注入新动力。 数读教育 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比上年增加5017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539.40万人。 在学前教育阶段,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学前教育入园幼儿1863.91万人,在园幼儿4656.4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7%。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共有学校21.38万所,招生3469.89万人,在校生1.50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2%。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25所,比上年增加45所。全国共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2.35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3万所,比上年减少298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比上年增加5815所,占全国比重35.36%。 本版撰稿:赵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