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借助科研项目支持,宁波建立和发展了一批体现新技术为主的新兴企业,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微弱,1987年全市新兴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仅3%左右。 (“科技争投”工作推进会现场) 从1995年开始,宁波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之后,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逐渐加大,尤其在“科技领航”计划带动下,建立了“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 “有了这个‘国字号’的创新招牌,我们在创业板上市就更有底气了。”浙江德塔森特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两年半就入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总经理谭小敢格外欣喜,“持续的创新投入是发展的内生动力,而‘高企’这一‘国字号’招牌,便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宁波坚持优环境、搭平台、重帮扶、助融资“四轮驱动”,为一大批“创新幼苗”企业快速壮大营造了良好环境。 截至2018年末,全市创新型初创企业达12524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65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56家。 目前,全市79家沪深主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有58家,占比73.4%。 (资料图) 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6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149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如今,宁波的创新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 近五年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均每年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200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从2000年的8%跃升至2018年的32.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90%以上。 从小投入到“全方位创新生态” 1978年,宁波科技经费只有21.18万元,之后增长缓慢。从产业能级看,宁波制造业大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不长、智能化程度偏低。 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屡创新高。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41.9亿元,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0.36%提高到2.46%。2018年,R&D活动人员达9.5万人年。 (资料图) 与此同时,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已开始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科技创新也已经从1.0跟踪模仿阶段、2.0产品应用端集成创新阶段,逐步向3.0关键核心原创+并跑领跑阶段迈进。对宁波而言,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就是要在这样的背景板上书写。 “宁波的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使得宁波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融合,高技术、高附加值含量的行业、企业成为发展的趋势。”黄志明说。 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宁波出台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方案,完善研发导向的政策扶持机制,综合运用项目支持、研发后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为新兴产业“加油”。 2011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累计为企业减税超300亿元,年均增长23.5%,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8.54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12.35倍。 70年来,宁波不断重视科技工作,打破局限于支持科技项目的单一方式、产品产业创新的线性模式,逐步建立起涵盖技术、人才、平台、资本等要素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面向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宁波培育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众创空间85家,集聚初创企业超过5000家、创客1.1万余名。 (宁波科技大市场)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与“技术”间牵线搭桥,我市建成运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宁波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额从1987年的379.7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37.4亿元。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宁波科技新政体系正逐步完善,为科技创新进一步赋能添力。 70年来,宁波科技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生动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真理。“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 宁波将以只争朝夕、全力以赴的精神,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科技强国和创新强省建设贡献宁波科技力量。”黄志明说。 记者 金鹭 张璟璟 通讯员 王虎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