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礼赞70年:从彻底结束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15
摘要:礼赞70年:从彻底结束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青海新闻网

  “你们看延安的窑洞像什么?”一位老红军在重返革命圣地延安时,激动地问,“像不像同心同德的‘同’字?”椭圆的洞口,下面的横楣,以及方窗和门,还真像一个“同”字。

  志同道合、同心协力、一心同归,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一盘散沙的局面,把全国人民凝聚成同舟共济、同风共雨的整体。

  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四分五裂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争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一盘散沙,人人得以欺之”。孙中山无奈地说,“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李大钊疾呼,“举国一致,众志成城”。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和领头人。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

  1939年,“七七”抗战两周年,朱自清在《这一天》中写道,“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两年后的这一天看,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穷的世代”。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闭幕,毛泽东起草会议宣言《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用伟大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拥护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建设自己的家园,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国人民都渴望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太行山东麓,悬崖峭壁上,一渠清水蜿蜒穿行。“人工天河”红旗渠,已整整流淌了50年。

  1959年10月,为了改变“连年干旱、禾枯、绝收”的状况,河南林县县委决定“引漳入林”,“只要能把水引过来,苦干没问题!”动员令通过广播和报纸传遍全县。1960年元宵节当天,3.7万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开向了修渠第一线,“千军万马战太行”。

  口粮匮乏就靠野果充饥,没有住处就住山洞、睡石板床,没有大型工具,就用铁镢、铁锹、小推车,石灰是自己烧的,炸药也是自己配的。

  鏖战十个春秋,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主渠、支渠等全长共1500公里的红旗渠,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生命。 

礼赞70年:从彻底结束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群众齐聚分水闸庆祝。(资料图片)

  人民的力量一旦凝聚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越不过去的坎,没有干不成的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一张白纸上,建设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改革的力量从人民中来,改革的智慧也从人民中来。改革开放40多年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奋斗得来的。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东起西宁,南至拉萨,跨昆仑、越巅峰、走羌塘,穿越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960公里,最高点5072米,所经地区大部分属于生命禁区和无人区。风火山隧道,是青藏铁路的重点难点工程。

  来自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的300多名建设者,不但要面对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等严峻考验,还要面对冻土地域施工这个世界级挑战。公司党委书记周玉成,曾做过两次心脏手术,装有五个心脏支架,仍多次登上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实地指挥建设。科技攻关小组反复试验论证,先后攻克了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富冰冻土、裂隙冰以及不良岩层等难题,创新了23项高原隧道冻土施工技术。后勤保障人员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制建成两座大型医用制氧站,让每个职工每天吸氧2小时,确保施工过程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360多个日夜,风火山隧道顺利贯通,建设者们把鲜艳的“风火山青年突击队”队旗插在了山峰。

  五年时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天路”凝结着十多万建设大军的无私奉献与顽强拼搏,用团结的力量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

  “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是人类第一次探访“谜之月背”。

  着陆成功的那一刻,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喜极而泣。接受采访时,她说,“这四年里,大家共同战斗是很不容易的。”嫦娥四号项目有上万人参与,探测器、中继星、发射平台、气象保障……若干团队为之付出心血,光是一个着陆器就有200多个设备,玉兔有100多个设备需要测试,每次遇到问题,大家都在一起讨论和分析,再改再试。“当你加入月球探测的队伍之后,再抬头眺望月亮,那感觉是不太一样的……”张熇的眼里闪着光。 

礼赞70年:从彻底结束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奋斗出来的。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