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狂风骤起,暴雨来袭,志愿者们邀请游客到岗亭稍事休息。其间,一位热心、细心的阿姨幽默地问道:“你们志愿者,还都取了‘艺名’吗?我看证件上写着孙雷迎澳、裴公钰禧、周睿吉铖、石慧、王子、甄帅……”志愿者李昊轩见阿姨如此幽默,他也机智地回答:“没错儿!其实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世园会志愿者’。”志愿者岗亭里顿时响起笑声,氛围格外和谐、融洽。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志愿者从试运营以来一直努力为世园会奉献着力量:志愿者们不惧高温,不仅在岗亭中迎风而立,而且在节日期间参加“快闪”、端午节活动来丰富世园会;指路,从最西片的园艺小镇到最东片的生活体验馆各个岗亭服务点…… 为了记录北邮世纪学院学子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学院学生胡长清、王小宇设计了一个志愿者人物剪影,以志愿者“微笑指引”的动作为基准,主体以“志愿蓝”为主色调,画中的词语都是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名词标签”,这幅图一方面体现了志愿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志愿者们的责任重大。在志愿蓝的人物剪影上,“热忱、耐心、坚守”这三个简短有力的词汇下,又衍生出许多如三原色一样美好质朴的品质。 志愿者日记 北邮世纪学院志愿者马子祺: 在奉献中学习和成长 7月14日是我在世园会园区做志愿者的第7天,从开始游客询问任何景点都要翻看地图才能解答,到现在已经将园区路线烂熟于心,于我而言,这既是一个奉献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A9岗亭位于中国馆后门与国际馆正门的交叉点,左邻售货机,右邻洗手点,旁边就是草坪剧场,所以需要回答的问题算是比较“全面”的。虽然这几天志愿者工作的内容有一些单调和枯燥,但是那种自豪和快乐却从心底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是在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是在为盛大活动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我也很高兴有这么多有爱朋友汇聚于此。在志愿者的岗位上,我们用自己的微笑和热情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将这种微笑传递下去。微笑,简简单单的嘴角上扬就是最美丽的风景。人生很长,永远的志愿生活并不存在,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短暂而又有意义的时光将嵌入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回忆之中。 首都师范大学志愿者刘施雅: 日行三万步 一声“谢谢”就满足 志愿服务正式开始后,我们就快速进入了工作状态。作为礼宾接待组的成员,我们几个人首先要熟悉园区,面对160公顷的园区,我们需要探索整个园区,熟知园区整体布局、各场馆位置、整体游园路线和基本服务点位,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徒步踩点工作,对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锻炼和挑战。 因为我们要身穿志愿者服装在园区走动,随时随地都会有游客向我们寻求帮助。相对于在定点岗位服务的志愿者,我们灵活性更高,对园区的了解范围更广,只有对整个园区都有所了解,才能对各个区域的相关问题都能进行解答。 令我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和其他组员一起圆满完成任务并得到游客的赞赏和微笑。虽然每天至少要走两三万步确实很累,但游客的一声“谢谢”、一个微笑就让我感到无比满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陈启凡: 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工匠精神 我负责的是日本展示馆,我们一天的工作可以用两个字总结:入微。大多数游客朋友基本上都是花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地游览一遍各个展馆,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展览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工作期间,志愿者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花真好看。”相对于游客朋友而言,志愿者的幸运就是能够深究展览背后的故事,去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 早上七点多去上岗时,日本的园艺师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工作起来很忘我,难以被外界环境打扰,一天下来也很少抬头看一下络绎不绝的游客。同时,园艺师非常在意细节的处理,他们竟然会用吸尘器把铺路石下面的尘土和枯枝一点一点地打理干净。 翻译魏姐告诉我们,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时,日本园艺师的回答大都是因为热爱。当我们深深地热爱一件事情,我们不光是在做一份工作,也是在完成一件艺术。这让我重新认识了日本高超的园艺水平及园艺师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中建装饰志愿者展鹏飞: 既是志愿者又是记录者 作为领队,我每天除了做一些志愿服务工作、巡查督导自己的队员,与园区、驻地进行日常的沟通外,工作之余,我还对8名队员进行了采访,并分别写下千字左右的人物特写,记录了每个人的志愿服务故事和感想等,总共将近6000字。 服务世园会期间,我要求队员们每天都写写自己当天的小见闻、小故事、小收获等等,长短皆可,写完用微信发给我,我看完以后觉得有亮点的、有意思的,就会跟他们深度聊一下,然后把它写出来,形成一个个小特写,算是为我们这次志愿服务做个见证吧。作为本单位的团委负责人,我觉得参与这次志愿服务收获特别大,除了心灵上的收获外,对于志愿者招募、驻地管理、服务管理等方面也都深受启发。 中建装饰“小确幸”义工队的30名志愿者作为第七批次的世园会志愿者,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任务。我们的岗位主要在中国馆,服务期间,每名队员日均行走2.5万步,累计接待游客32万人次,共解决失物认领23件、人员走失24人次、医疗救护5人次,收到表扬信22封。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婧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