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职称评审大户的教育和卫生领域中,改革的主基调则是评审权力下放,将职称评审权限交给用人主体,由单位组织实施职称自主评聘。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我市已先后下放了高校、医院、中小学校的职称评审权,今后将有更多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聘。 为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实施意见》还提出要深化拓展事业单位职称自主评聘改革,此前未列入自主评聘改革范围的我市其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期管理规范的,也可申请在我市职称评审权限范围内,试点开展对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涉及的专业实行自主评审。 评什么,怎么评,量化赋分为“特长生”打开评审路径 长期以来,职称评审带有一点神秘色彩,评审专家怎么评、评什么,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不是很了解。对此,《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一要科学设定条件内容。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改革调整评价条件,适当调整学历、专业、资历、年限等限制性条件,对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做统一要求,不作为申报必备条件。 记者注意到,在我市各地对于职称评审的探索中,正不断尝试引入市场评价、薪酬评价等社会评价指标,比如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的“塑机模式”的评审中,为了突出企业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在评审中设定了连续三年个人税前年收入这一考核指标,真金白银的薪酬被看作对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以10万年薪起算,计10分,薪酬每增加1万,增加1分,25分封顶。 同时,在评价应用型人才时,论文不再是评审的限制性条件,着眼点将更加注重考核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和创新成果。创作作品、技术分析报告、课题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方案、施工或调试报告、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工法等,都可以被看作业绩成果。 人社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我市相关行业此前的探索,在如今的职称新政中,我市开始通过构建量化体系来尝试推进职称评价的分值量化。比如,此前在我市一次工业美术行业的职称评审中,主管部门按照参评人员的职业操守、专业技术经历和水平、工作业绩和技术成果、行业影响等板块分别予以赋分,评价的考核标准就显得更为刚性和全面。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倡导合理确定学历、资历等共性基础指标的分值权重,重点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代表作品、教学科研成果等业绩的分值权重。从而助推一些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员打通职称上升路径。” 在诸多“全优生”参评的同时,职称新政中还着力打通了“特长生”的职称晋升路径。新政中明确,一些取得重大原创性研究突破等标志性成果的人才可“一票决定”。对信息、制造、能源、材料、文化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出重大贡献、取得重大成绩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在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技术上取得创新突破和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难题以及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认定中级职称或申报评审高级职称。人社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这一点,我市此前也展开过相关探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叶盛,就凭借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样一个重量级奖项,成为浙江首位不需评审,直接晋升高级工程师的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记者注意到,针对长期以来一直有着不同体系和认定标准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贯通,本次的职称新政中也给出了相关答案。《实施意见》提出,要遵循两类人才各自的成长规律和职业要求,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在工程技术领域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符合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的,可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以来的资历和业绩成果可视作专业工作年限和业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可免于理论知识考试,注重技能水平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