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在鼓励金融科技发展的时候,为防范潜在风险,有的会采取监管沙盒的模式,让金融科技初期在小范围内创新尝试金融应用,这兼顾了鼓励创新发展和维护金融安全的双重要求。中国也在借鉴国外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 李伟透露,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比较显著,金融机构众多,金融科技运用需要不断地探索,特别是在初期可能需要一个迭代发展、试错的过程。为此,央行也会同相关部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的试点。 据了解,这个试点一方面是遵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前提下,探索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包括一些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试验优秀的经验和做法能不能辐射到其他的地区,领域和行业,发挥以点带面这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该试点建立完善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就金融科技到底怎么发展,在制定方案之初就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建立风险的补偿以及退出的机制。 “这就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沙盒。监管沙盒很重要的特征推倒重来,把风险控制在重要的领域。这次试点一开始就设计了风险补偿和退出的机制,可以推倒重来。”李伟称。 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字金融应开放共享 不少与会的业内人士认为,数字金融时代的到来,其发展趋势是开放、共享。但目前,尽管金融机构纷纷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但开放性思维仍不够,导致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CF40资深研究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会上表示,当前数据孤岛现象仍比较严重,机构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由于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要求,机构之间数据难打通。发展数字资本市场应遵循开放、共享、公平的数字思维,不关起门搞发展,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围绕实体经济需求进行数字化创新,让企业和投资者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实惠和便利。积极拥抱新科技,审慎创新业务模式,融合互联网公司和国际同行。 “现在大型金融机构还是愿意自己搞数字化转型,但数字经济一定是开放、平等。如何利用好外部力量和自己力量,而不是搞’大而全’?关键在于加强对互联网科技公司和国际同行的融合。与此同时,在数据共享的同时也要注重保障数据安全,现在越来越多的技术能够做到这一点。”肖钢称。 李伟也认为,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用好数据资源对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众多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机构形成一个一个数据孤岛,数据蕴藏巨大价值没有充分显现。为此,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大数据、多方安全计算,既保证了数据共享,又能够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李伟指出,金融机构应以最小够用原则来实现数据共享,利用多方安全技术数据挖掘、可视化等科技手段,加强跨行业跨部门数据有效整合和利用,优化资产管理、精准营销、身份识别等金融领域体验,合理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与此同时,加强系统互通,提升金融便利惠民服务水平仍大有可为。李伟认为,金融服务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当前金融与电信、工商、税务、社保、卫生等行业仍存在着信息系统多头连接,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割裂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公共服务的体验。因此,要推动金融与其它民生领域信息系统的总对总互联互通,借助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能机具等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实现民生领域金融全覆盖,使金融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