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的8.1级地震就被认为是“预料中的地震”。“当时有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正在讨论相关议题,认为这个区域有可能会发生强震,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就会到来,只是没想到这么突然,会议结束不久地震就来了”。 虽然准确的中、长期地震预测尚无法做到,但郑勇表示,未来对中、长期地震发生的概率是可以判断的。 给地壳做CT 地震学被认为是一门测量科学,以上种种成果都基于测量。而为了更好地实现抗震减灾,科学家们必须努力“把地下搞清楚”。为此,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提出了“透明地壳”计划,争取在2030年查明全国的地下精细结构。 于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副所长丁志峰和研究员王伟涛等人,便开始想办法给地壳做“CT”和“四维彩超”。 丁志峰团队将整个中国大陆划分为7个区域,分期给各个区域的地壳做“CT”。他们用700个密集、均匀分布的高级别观测台组成“台阵”,这样就可以“看清”深至100公里左右的地下空间结构。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开展了这种大型“台阵”计划。 王伟涛所在的主动源团队则研发出了用大容量气枪作为地震震源、人工产生高度重复地震波的方法,使得对地下介质动态变化的测量成为可能。此前,他们在云南宾川建立了世界上首个主动激发地震波的地震信号发射台。 作为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者,郑勇团队的重要成果,就包括基于先进的测量结果对余震分布趋势作出评估、对地下断层的发展周期进行判断。 郑勇告诉记者,虽然地震预测的目标在数十年间还无法达成,但通过对地震机理的深入了解,大大减少甚至消除地震带来的伤亡及财产损失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泥石流、滑坡可预警 就在一批科学家积极研究地震物理过程的同时,还有一批学者在想方设法减少地震发生后的损失。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强教授便是其中一员。 汶川地震后,许强跑遍了震区的各个角落,结合业内同行的调查,他们摸清了由汶川地震诱发的近20万处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并且绘制出了“同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图”。 许强介绍,在长宁地震后,他们就迅速向相关部门和现场指挥部提交了长宁地震地质灾害风险预测图,为现场抗震救灾和主动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他们还为成-兰铁路、川藏铁路等的选线和规划提供了助力,引导其尽量躲避地质灾害危险区域。 不为人所熟知的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近20万处次生灾害,使灾区新增了约100亿立方米的松散固体物源,这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许强和团队成员为解周边居民于危困,还主持研发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滑坡、泥石流的实时自动预警。并利用此系统多次成功预警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们未来可以将地震预警和其他灾害如滑坡、山洪泥石流、气象灾害等预警结合起来,实现多灾种联合预警。”许强最近正在和成都高新减灾所的王暾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把房子建结实 尽管各个细分领域的地震专家都相信自己的研究能为抗震减灾作贡献,但多数受访者也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把房子建结实”是最为实用的抗震方法之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的王涛介绍,汶川地震之后,业内总结出一个结论,如果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建造房屋,“一般实际地震宏观烈度高出抗震设防烈度两度以内,房屋都不会倒塌” 。 地震学界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故事:在2013年的芦山7.0级地震中,使用了隔震技术的芦山人民医院大楼受损极微,而周围没有特殊加固的低矮民房却已经倒塌。 王涛介绍,目前,地震多发的日本有6000到8000栋建筑物应用了现代隔震技术。中国在汶川地震前约有1000栋,现在有8000栋左右应用了该技术,其中包括新建的北京大兴机场等。 一直以来,减隔震技术的规范和推广在持续进行。据介绍,著名减隔震专家周福霖院士主持完成的《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果在建设住宅中使用隔震技术,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可能要增加一到两百元,但是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综合效益要远远高出建造成本。”王涛认为,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要求并不强烈,如果大家的抗震意识增强,生命财产安全会更加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