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的袁隆平秀英语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袁老刚在青岛忙完海水稻,又要去支援非洲的水稻种植了。 科技的进步让吃饱变成了常态,幸福地填饱肚子,自由自在地大快朵颐的时刻,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 这种幸运,可不是理所应当。 饥饿游戏 能不能吃饱饭在古代可是件看运气的事。 倘若你幸运地生在了两汉时期,那你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可以填饱肚子的,在两汉长达426年的统治中,只有49年闹过饥荒,平均下来一年也发生不了一次。但若你不幸生在了元朝,就很大概率要每天为食物奔波了,维持了97年的元王朝有高达81年是饥荒年份,共发生了839次饥荒,平均每年发生近9次……侥幸活下来的人,都是饥饿游戏的获胜者。 成为世界第一 农业固然靠天吃饭,却也仰赖科技和制度的加持。 时间快进到近现代,科技和制度的进步给饥饿者带来了曙光。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1976年起,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差不多同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实施开来,“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70年代后我国的水稻产量陡然上升,从一亿多公吨攀爬至90年代的接近两亿公吨,几乎翻番,并在2010年突破了两亿大关,稳定地占据着水稻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和世界第二名的印度、世界第三名的印度尼西亚都拉开了较大差距。 如今,填饱肚子早已不是国人的烦恼,随着经济和收入的提升,他们琢磨的是从哪里可以吃到健康的粗粮。饥馑年代聊以充饥的粗糙玉米面,成了价格比细粮还贵的香饽饽。 人是铁,饭是钢 社会的发展投射在个体身上,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2018年亚太地区食物安全和营养报告》,贫穷导致饥饿,饥饿则导致发育迟缓。 观察各国数据,我们发现收入的提升和发育迟缓的下跌是正相关的。在下面的散点图中,中国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一骑绝尘,将其他亚太地区远远甩在后面,相应地,发育迟缓的年降低率也比较领先,仅次于常食奶钙制品的蒙古。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对中国居民近10年的身高体重变化的分析,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相比,2002年我国各年龄组居民的身高和体重均有所增加。 击破谣言 每隔一段时间,类似于“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了”这种谣言就会被一些忧心忡忡的网民散播开来。 他们不解的是,既然中国的粮食产量从2004年到2015年连年递增,为什么还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 进口量的确是迅猛增加的。据我国农业部统计,2016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1467.6万吨,较 2006 年 的 3713.8万吨相比,增长了208.8%。同时,净进口量(即进口量减去出口量)从 2006年的2939.4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1277.5万吨,增长了 283.7%。 根据《农村经济与科技》的观点,粮食进口量的逐年递增是有原因的。 一是国家为了避免“谷贱伤农”,设定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使得从农民手里收粮的价格远远高于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价格,使得国内农产品相关行业倾向于从国外进口粮食。 二是国内的粮食以“量”取胜,重视吃“饱”,却缺乏高质量的粮食。比如国内自产的稻米也足够消费,但优质的泰国大米更受欢迎,市场需求促进了粮食进口。 三是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农产品关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农产品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使得外国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我国的粮食不够吃了”只是一种不安的揣测,实际上,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将17% 至 18% 的储备率设为粮食库存和消费的安全线,中国现在是超额储备。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中的描述成真了。 后记 生在现代,长于和平,仓廪充足,不知饥馁,我们多幸运。 一些现代人似乎认识不到这种幸运,将米饭吃一半扔一半也是常态。 看完文章的你,要努力吃光最后一粒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