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寅: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定位和要求。上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都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好。此外,还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高水平的文化场馆建设和节展能级同步提升。 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关键是人。上海热忱欢迎各类人才,包括一些名家大师、青年英才来上海发展,我们将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让这些人才能够借助上海这个平台和舞台挥洒才华、成就梦想。 应勇: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文化建设。举例来说,在上海世博园区有一大块地,世博会结束后,最终没有用于商业开发,市委、市政府决定改变这块地的用途,在2017年用它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纽约的中央公园,里面要建大歌剧院、国际标准的马术赛场馆等设施。 第二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以前的黄浦江岸线主要是“生产岸线”,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把它打造成“生活岸线”,在2017年实现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并在这45公里岸线设立了休闲观光道、跑步道和自行车道。同时上海还规划,到明年实现苏州河市中心地段42公里的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 用政府收入的“减”,换取社会活力的“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府自身的“放管服”改革也十分重要,上海现在正在大力推进的“一网通办”成效如何?市民们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请问上海是如何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的? 应勇:营商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城市非常重要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今年,我们仍在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目前接入的服务事项已达1437项,90%的审批事项实现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社区服务事项实现了全市通办。我们的目标是逐步做到所有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政务服务事项都要“进一网、能通办”。今年的目标是进入“一网通办”的服务事项超过2000项,应进、能进的都要接进来。还要实现“双减半、双一百”,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对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重构政府部门办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业务流程。 关于“一网通办”的成效,前阶段我们请第三方进行了测评,大家的反映还是好的。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最终的效果由人民说了算、企业说了算。 这些年,按照国家部署,上海大力推动减轻企业负担。201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营改增”改革,5年为企业减税3248亿元,2016至2018年又新增为企业减税降费897亿元。今年按照国家“更大规模减税、更加明显降费”的要求,上海全力予以落实,今年新增为全社会减税降费总额超过1835亿元,这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我们正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来换取社会活力的“增”,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垃圾分类有序推进 东方网记者:上海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是垃圾分类,目前进展情况如何,是否达到初步预期? 应勇:上海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基本路子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大幅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考察上海时明确提出,垃圾分类是新时尚,要求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作出表率。上海市人大今年以全体会议的形式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7月1日正式生效。 今天是这个法规实施的第二天,整体工作推进非常有序,我们将按照法规大力推进。我在这里也呼吁,垃圾分类是新时尚,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 上海继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之一 东方卫视记者:明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就将正式实施,上海作为外企的汇聚地,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法规?上海目前吸引外资的情况怎么样? 应勇: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将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坚定不移地欢迎和拥抱更多国际企业、国际资本,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实到外资超过2400亿美元,去年新设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和实到外资都实现了同步增长,全年实到外资173亿美元。今年1至5月,利用外资仍然保持了三个指标同步增长。 上海要继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对上海的开放、对上海吸引更多外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一个有力的法律支撑。上海已经作出了实施《外商投资法》的决定,还将制定更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把营商环境搞得更好,把服务搞得更好,让更多的外资和外企到上海来、到中国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