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城市的画像》(Pictures of a Gone City)2018年由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版社PM Press出版。该书的作者理查德·沃克(Richard A. Walker)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学荣休教授,也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学生,加上“科技”和“湾区”的关键词,该书一出版即受到了广泛关注。 沃克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旧金山湾区生活和工作,因此《消逝城市的画像》从经济学、城市设计、政治和环境等视角出发,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旧金山湾区的基本危机和两面性:一方面,作为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下最具创新和活力的区域,可以说旧金山湾区是成功的;但另一方面,该区域严重不平等的公共政策和基础设施,又呈现出“失败”的一面。 《消逝城市的画像》呈现的科技推动城市发展的全景图,不仅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科技城市发展过程的两面性,更为我们在增强科技城市优势的同时,弥补科技城市的短板提供借鉴。 因科技而真正繁荣的湾区 早在1848年,旧金山的“淘金热”吸引了大量美国或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前去“淘金”——该地区人口从1847年的500人增加到1870年的15万人。依靠免费土地、政府补贴、廉价的海外劳工,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入湾区,使其依靠外来资源不断发展。 不过直至20世纪60年代,加利福利亚州的各大城市相比于美国其他热门城市(如纽约市),吸引力都不算强大,土地租金也相对便宜。1970年代开始,加州,尤其是旧金山湾区的房价才开始攀升,并逐渐超过了美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 湾区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硅谷,不断取得世界性成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从两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惠利特(Bill Hewlett)和帕卡德(David Packard)于1939年在加州帕罗奥图(Palo Alto)创办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到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于1956年回到家乡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再到从肖克利手下辞职的8名员工随后组建仙童半导体实验室(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以及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等成为科技巨头,硅谷的电子科技行业不断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最知名、最富裕的区域之一。 如今,湾区已成为全球初创企业和风险资本最多的区域。2013年,在美国50个大都市区收入最高的前5%排名中,旧金山位列第一,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圣何塞;纽约市则位居第六,与加州的其他城市(奥克兰、圣迭戈和洛杉矶)相去不远。 考察湾区取得举世成功的诸多因素,包括并不限于区域内的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各项完善的配套服务,巨大的社会网络、创新系统,共享价值观和默契信任的开放系统,零件共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代工厂的支持等。不过,“最终促进湾区科技部门运转的,是所有不可磨灭的人力资本的努力。所有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基础,都是工作其中的人。” 沃克在客观描述湾区在科技部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后,将其视角切换到自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产生的思考。他在书中批判了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对于“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力量的过分强调,认为佛罗里达忽视了作为更大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事实上,湾区有高达90%的就业岗位并非科技领域,有75%的人口并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而正是这些群体支撑起了大湾区坚实的经济基础。 沃克的立场决定了他看待湾区发展的视角不同寻常,科技为湾区创造了世界性的繁荣,当地的人均GDP和家庭平均GDP都位列世界榜首,但是,繁荣背后的阴暗面也同样不容忽视。 科技引致繁荣的阴暗面 区域差异及不平等 据沃克观察,湾区崛起的特殊性在于,当地电子、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成长性产业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但是,区域差异加剧了地方的不平等。一个原因是资本越来越多地从低利润、低增长的区域转向高利润、高增长区域,另一个原因是经济集聚的优势加重了地理邻近性(proximity)和面对面交流(face-to-face interaction)的重要作用。湾区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他地区的衰落为代价的。 沃克还认为,随着时间的浪潮裹挟前行和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涌现,湾区本身也处于崩溃的风险之中。在全美不平等指数排名中,旧金山以16.6的数值高位排列第二(第一名是亚特兰大,比值为18.8)。 除了区域的不平等,湾区还存在严重的种族、性别和收入不平等。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收入占比位于前1%的群体所拥有的财富占全国财富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不足25%到2010年突破40%,不断凸显出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平等。 湾区收入排在前20%的群体,通常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具备私企、政府和大学等机构亟需的技能。在硅谷,即使是同样接受过大学教育,男性的工资也显著高出女性多达近50个百分点。而低薪阶层大都从事着诸如办公行政、销售、服务员、租车司机和制造业工人等工作,其中,男性占比30%,女性占比36%;白种人仅占总人数的22%,其余均为拉丁美裔、黑人和亚裔等有色人种。 并且,根据美国促进种族和经济平等的研究和行动机构PolicyLink的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2年三十余年间,湾区的中、高收入阶层占总人口比重均下降了4个百分点,也就是意味着低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多达8个百分点。此外,湾区在2011年度的贫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显示出与表面繁荣截然相悖的黑暗现实。 住房危机 湾区繁荣经济的背后,还有高不可攀的房产泡沫。2016年,旧金山以3590美元(一居室,中位数)的惊人租金高居全美榜首,超过纽约市(3340美元)和第三名的波士顿(2310美元)。 高到离奇的租金,使得几十万人被定价出城, 他们要么搬到距离市中心100英里(合161公里)的中央谷(Central Valley)居住,要么离开湾区,转而选择到拉斯维加斯、雷诺或俄勒冈州等更合适普通员工生活的地方工作。 与湾区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相对应的,是其连年下跌的住房购买可负担比(Home Purchase Affordability)。自1991年以来,湾区的可负担比多数时间都处于10%的低位水平,极少年份出现过高于20%的情况,历年来均明显低于同期美国的其他大部分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