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如今也更愿意蛰伏。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3%。2018年第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出现了近8年来首次同比和环比均下降的情况。 3月19日,BOSS直聘CEO赵鹏告诉记者,这反映的是需求的变化,倒不能完全说是泡沫。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了产品和技术人才的需求的爆发。再加上供给不足,一些创业的企业自然会出高薪去挖这些人才。因为你不出高价,肯定没人来。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才涌进互联网行业,供给不足的现象也得到了缓解。“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削峰填谷的过程。人才的需求总体趋于理性,也开始充分的市场化。”他说。 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以及知名度不如BAT的发展中公司,也开始未雨绸缪,理性地选择团队和拓展计划。 3月19日,触宝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佳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坦言,资本寒冬对于那些亏损的、需要持续投入的公司是不利的,对于盈利中的成熟的公司反而是好事。“最起码,我们现在招人成本比过去要低了,也有更多优秀的人更愿意加入公司。”他说。 互联网之于中国市场,仍然是方兴未艾的产物,有起有落也是自然规律。尤其是在2013、2014年前后,万众创业的热潮,催生了数万家创新型互联网企业。加上资本市场的推动,整个行业成长速度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对组织结构的进度,或者稳定程度产生影响。 3月19日, LinkedIn(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整个行业要重新调整再出发的时候,有些企业可能相对就会进展太快了,或者说没有以前那么容易挣到钱,这就带来人力资源上的调配。行业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这些调整不是完全没有逻辑的突发事件。“综合来看,我觉得没有必要聚焦在局部裁员,从而把焦虑扩大化。”他说。 随着行业周期进入到新的阶段,以及新技术的冲击,调整战略结构、适当放缓发展节奏,也是正常的规律。毕竟,只有回归理性,行业才能走得更远。而“烧钱比赚钱更重要”终究是资本的幻影。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卧底一下午赚了七毛五 谁是夸夸群背后的幕后推手?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夸夸群的种类繁多又可私人订制,参与在线夸人的成员身份亦动辄北清复交文科生,如此豪华阵容,价格却显得较为“亲民”,被夸5分钟的价格普遍在20元至30元。此外,在该二手交易平台上,亦有夸夸群群主在招聘夸手,还有部分群主寻求夸夸群转让。记者了解到,想要应聘夸手需要支付一元钱的夸夸群管理费,想要接手夸夸群的价格则在几十元左右不等。 在支付了一元钱后,《证券日报》记者成功成为了某夸夸群中的一名夸手,并在当日下午参与接单并收到7毛5的分红。记者注意到,此次夸人活动中共20余名夸手参与,以夸人5分钟收费20元的价格计算,该夸夸群群主此次能够赚到5元至10元钱。 但夸夸群的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一方面来看,夸夸群的热度似乎已有冷却之势。另一方面,竞争也是激烈的,低成本的特征使这个市场中的参与者数量倍增。在3月18日记者进入上述夸夸群的一整个下午,尚有4单夸人需求。而到了3月19日全天,夸夸群中仅出现3单夸人需求。记者同时注意到,在某夸夸群内付费被夸的用户在消费完毕后就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 为了扩大生意,夸夸群群主们也在想尽办法。据记者观察,尽管记者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进入的夸夸群并非同学群,但该群主仍在群成员的建议下将群名改成了985高材生夸夸群,在二手交易平台中也着重强调群成员高材生的身份。该群主同时透露,为更好地招揽生意,他已将他在二手平台中的身份信息更改为女性,头像也变更为女性头像。 上述夸夸群群主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其以50元的价格接手了夸夸群,目前尚未回本。该群主似乎也并非意在通过运营夸夸群赚到“大钱”,而是只想“赚个吃饭钱”。 寻求认同,感到孤独和焦虑似乎是催生夸夸群市场的重要因素。 在夸夸群主看来,感到孤独和好奇并且有钱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消费夸夸群的服务。在夸夸群中,90后是主要参与者,亦有部分70后以及60后在群中较为活跃。“80后更要忙于生计,并非夸夸群的活跃用户,而00后还在上学,身边有很多朋友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认同。”该群主如是说。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并不认为夸夸群仅靠个人力量即可形成潮流。在李易看来,夸夸群兴起的背后离不开豆瓣、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推动。 来源:证券日报 从自媒体“硅谷密探”起家,“硅谷洞察”获1000万元A轮融资 36氪获悉,中美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硅谷洞察」宣布获得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 A 轮融资,投资方是朋乐资本和远见前沿资本。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迭代、业务优化和市场拓展。 硅谷洞察(SV Insight)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硅谷,曾于2016年3月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是中科创星和集结号资本;2017年1月获得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是黑洞资本和云起资本。 硅谷洞察的前身是新媒体平台“硅谷密探”,主要报道硅谷科技新闻,2015年5月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根据硅谷密探提供的资料,他们目前有400多万全网订阅用户。 硅谷洞察创始人兼CEO李攀告诉36氪,把“硅谷密探”升级为“硅谷洞察”,是想从一个To C 的新闻资讯平台转变为一个To B 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李攀说,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已经从消费级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传统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提升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实现产业智能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像从前那样给C端用户提供科技资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前期积累起来的硅谷科技行业资源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按照这个思路,硅谷洞察形成了三个业务板块:媒体、研究院、商务活动。其合作客户包括腾讯、阿里、中信等十多家头部公司、以及近100家产业客户,合作项目包括付费调研、商务考察、资源对接、品牌营销、论坛等。李攀说,他们去年实现了盈亏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