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东方OLED屏幕送测苹果,或将超越LGD成为苹果iPhone屏幕第二大供应商”的消息刷爆科技圈。但最终供应链传出消息,其送测的OLED屏幕未能通过苹果iPhone 12的屏幕测试。国产屏幕与苹果的这次牵手未能如愿,可国产OLED屏幕却是第一次拿到了能与全球一线OLED屏幕巨头同台竞技的资格。 据Sigmaintell数据显示,在2019年智能手机AMOLED屏幕市场中,大陆面板出货量达到了5500万片,同比增长165%,市场占比来到了12%。虽然12%并不多,但相比2018年三星一人吃去九成以上市场来说,提升还是肉眼可见的。 有业内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OLED屏幕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28%的份额,2023年中国将超越韩国成为OLED赛道的最大玩家。今年,无疑将是国产OLED屏幕的发展的关键之年。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三星等一线巨头在技术水平、产能上的显著优势。国产OLED屏幕的全面翻身,任重而道远。 与韩国巨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这些年中国厂商又是如何在被三星、LGD近乎垄断的AMOLED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OLED屏幕从“万元机”落地“千元机”,清一色三星屏的高端旗舰逐渐接纳国产OLED屏幕。取代韩国,摘得OLED桂冠,我们的底气究竟在哪里? 一、国产OLED仍处“初级”阶段,产业链上游薄弱 在各家智能手机厂商发布会上,凡是对屏幕素质着重宣传的,几乎都采用的是三星OLED屏幕。华为的P40 Pro采用多家屏幕供应商,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国内供应商的屏幕与三星的屏幕在观看体验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近距离观看时略有“果粒感”,遭到了一些消费者的“吐槽”。 的确,在目前高刷新率、高分辨率盛行的智能手机市场中,三星OLED屏幕似乎成了唯一选择。传统LCD屏幕由于本身屏幕响应时间较慢,在高刷新率下会出现一定的“拖影”现象。 OLED屏幕虽然可以解决拖影问题,但是三星占据了目前屏幕像素排列方式中显示效果最佳的“钻石排列”,并且通过专利进行保护。所以国产屏幕在像素排列上就有着先天“劣势”。屏幕像素只有红、绿、蓝三种颜色,一旦最佳排列方式被找到,很难有新的突破点。 三星“钻石排列” 另外,三星从2006年开始,十多年来在OLED屏幕领域积累的技术,也让他们的OLED屏幕技术有着别人“学不来”的特点。比如在峰值亮度、对比度、显示稳定度方面,三星OLED屏幕仍然有着较大优势。 除了普通消费者能够感知的差异,国内OLED屏幕厂商在技术水平、生产力上相较三星也有一定落后。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产AMOLED面板在良率、显示性能、产品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提升。比如目前三星柔性OLED屏幕的良率可达80%~90%,而国内头部厂商硬性OLED屏幕的良率仅在70%~80%左右。要知道,柔性屏幕的工艺难度要远超硬性屏幕。 国内某头部厂商相关负责人说, AMOLED技术其实门槛很高,国内面板厂商的AMOLED技术和国内AMOLED产业链都还处于成长期,产能和良率的稳定释放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国内OLED产业整体还处于良率爬坡期,规模较小、产能相对较低,并且产品技术门槛普遍不高。 的确,虽然目前国产OLED屏幕的应用似乎呈现爆发态势,但是从整个OLED屏幕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严重缺失。 简单来说,有机发光材料和生产设备是OLED屏幕生产中最主要的成本所在,属于链条上游。而国内OLED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下游面板的制造,例如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深天马等主流厂商均处于产业中游,是主要的面板制造商。 上游的材料与设备领域,无疑是国内OLED产业发展的短板。 二、差距从何而来,三星凭什么这么厉害? 其实国内头部厂商十分清楚自己的短板所在,但他们也是有苦说不出,很多时候,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而他们与三星之间的差距,也在技术的不断迭代中被渐渐拉开。 OLED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简称,正如它的名字,OLED本身是一种主动式发光器件,。简单来说,OLED中比较重要的是阳极、阴极和发光层,在电场作用下,两极产生的物质会在发光层中相遇并依据配方不同,产生红、绿、蓝这三种基本色彩。 在OLED面板的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OLED材料和生产设备。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OLED材料大约要占整个OLED面板成本的20%-30%,主要涉及电极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偏光片、封装胶等。 日本idemitsu、韩国三星和LG化学、美国陶氏化学和UDC、德国默克和Novaled等欧美、日韩厂商基本上垄断了全球OLED产业的材料市场,仅就有机发光材料这一块市场,日韩厂商就吃掉了八成以上。 这些厂商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OLED显示面板的主要上游原料供货商。并且,这些材料巨头已对OLED材料专利及技术做了较为严密的系统性布局和封锁。相比之下,国内OLED材料企业起步晚,短期内是很难突破国外专利壁垒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OLED材料还远未实现规模化销售,市场份额也比较低。 生产设备方面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从OLED设备供应商的分布看,韩国和日本企业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OLED设备分为17个大类,而国内设备覆盖范围仅有39%,虽然目前国内已有6代及以上OLED产线,但从2016年开始建设的项目国产化设备渗透率只有2.5%。 OLED主要生产设备厂商 在这17大类设备中,最为关键的设备就是蒸镀机。OLED制备工艺的核心就在于一个“蒸”字,其实OLED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点都是通过蒸镀工艺附着到LTPS玻璃基板上的。蒸镀机其实就相当于屏幕制造领域的“光刻机”。 所谓蒸镀,就是在真空环境中,通过电流加热、电子束轰击加热和激光加热等方法,使有机材料蒸发成原子或分子,并在基板表面凝结,从而形成一层薄膜,每块OLED面板都包含了许多这样的膜层。 而且蒸镀的对象不仅是发光材料,甚至连金属电极也是蒸镀上去的。这也侧面体现出蒸镀工艺需要达到怎样的精度。目前能够制造高精度蒸镀机的厂商,只有日本Tokki。 据称Tokki蒸镀机的误差范围可以控制在5微米之内,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而蒸镀机整体的长度大约是100米,就像一列小火车,近20年前,这样一台蒸镀机的价格大约是8500万美元。 Tokki蒸镀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