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乐山6月10日讯(叶启云)一夜透雨,山乡清凉如洗。芒种时节,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先锋村海拔1500多米的葛麻坪,2000多亩黄连苍翠欲滴,吐着药香。上午9时许,沙湾区政协副主席彭健康率领10多名农业和科技界别的委员,翻山越岭来到大山深处,现场召开“科技扶贫工作会”,向方圆数个村的100多户贫困群众现场传授黄连生物种植技术,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条龙形山脊把一片黄连一分为二。龙脊南侧,地里杂草全无,茂盛的黄连茎叶已窜出20多厘米高;龙背北侧,细弱的黄连苗掩埋在杂草丛中,难见踪影。 区政协委员、沙湾镇党委副书记杨程现场点评:“两侧黄连品种相同,同一天移栽,不同的是,南侧是采用生物技术种植的,而北侧则是按传统方法种植的……” 药农们面面相觑,粗门大嗓地冲着杨程嚷道:“毛多肉少,就怕是只长叶子不长根!”杨程心平气和,径直从两侧地里各扯起一窝黄连。只见南侧地里黄连的根茎已长至小手指粗,而北侧地里的却细若丝线。 种了一辈子黄连的罗山村贫困户袁兴安老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摸出老花镜,反复把两株黄连瞅了个够。“生物技术有这么神奇!”袁老汉不住地感叹。 “人参长成了萝卜,这么粗的根茎还有没有药效哟?”站在一旁的贫困户魏志友老汉心中疑惑。彭健康向大家解释:“这项技术是数年前,区政协牵线搭桥,由乐山师范学院、农业和科技部门、沙湾镇政府等单位共同实施的科研项目,主要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遮阳网增荫、生物肥壮苗、轮作防根腐等技术,每个环节都经过专家们的严格把关。据权威部门检测,此法种出的黄连重金属含量低,生物碱、木脂素和黄酮等有效成份与传统种植的相比,均要高出三分之一以上。” “产量高,疗效佳,这些都是好事,就怕种植成本太高,最后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白忙活一场!”终于看出门道的贫困户、药农秦邦宪老汉一直保持沉默,此时终于说出了大伙心中的疑虑。 杨程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从多年实验的情况看,每亩黄连所需的薄膜、生物肥等价值不足500元,因其保湿、保肥、防虫、抗病,亩产比传统种植至少高出50公斤,按当前市场行情120元每公斤计,亩可增加效益6000多元,除去成本,至少多收入5000元!”他掰起指头算账,“中药材要求绿色种植,传统种植全靠人工除草,在黄连5年的生长期中,仅薅草一项每亩需花50多个工日,按时下每个工100元计,每亩黄连至少花人工费5000元。而生物技术种植黄连,几乎不用除草,可省下大笔费用。加之其品质好,疗效佳,市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非常划算。” “生物技术种植黄连,技术是关键,栽培要得法……”在贫困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区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祝文杰详细地给大家讲起了生物种植黄连的技术…… “为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今年以来,区政协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市政协的号召,充分发挥30多名农业和科技界别委员的作用,广泛深入贫困村开展农技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培训活动50多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730多人次,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区政协主席黄大敏不无自豪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