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的自助服务区24小时不打烊、宽敞的户政大厅清凉舒适、半山腰的两个山村警务室便民“接地气”……6月8日,市公安局基层社会治理采风行第一站来到公安迎泽分局郝庄派出所。这个辖区面积占到全迎泽区八成以上的派出所,高科技、土办法相结合,因地制宜,为便民服务安上双保险。 服务多了 6月8日上午9时许,郝庄派出所户政大厅人来人往。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依次在取号机上点击相应的业务种类后,便可以吹着空调、坐在椅子上稍作休息,有序等待叫号。 乔迁新居的东山雅苑居民刘小玲需要办理户口迁入业务,她和丈夫从临汾来并打拼了4年,考虑到孩子的上学问题,夫妻俩拼凑积蓄买了房。从来没和派出所打过交道,刘小玲来之前心里嘀咕,担心迁户手续繁琐,顾虑材料不全给民警“添堵”。上周五,她特意提前赶来咨询,户籍民警不仅详尽告知所需材料,还让她记下一个电话号码,承诺有事咨询、预约打电话就行。6月8日一早,带着齐全的材料,刘小玲很快就拿到了崭新的户口簿。 “现在的户政大厅相比以前,条件可真是大变样了。”户籍民警姚焕琴感慨:“办事柜台从小窗口变成了低台开放式、业务从手写变成了电脑一站式受理,效率高了,与群众也亲近多了。”户证大厅旁是户籍自助服务区,可以办理身份证取证、拍照及一些车管自助业务,24小时不打烊。 跑路少了 高科技要跟得上,土办法也不能丢。郝庄派出所下辖13个社区、17个行政村,其中不少是点缀在群山之间的偏远山村,因地理条件限制,交通多有不便。 “留守在村里的多是妇孺老幼,单一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提供便民服务,显然行不通。”在所长李明星看来,无论是“高尖端”,还是“土招式”,只要是因地制宜、群众认可、可行管用,就值得推广应用,就应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此,继去年在孟家井村设立警务室后,郝庄派出所日前在董家庄增设一处山村警务室,让民警多跑腿,村民少跑路,服务郝庄镇14个偏远山村。其中,最远的占道村,距派出所有近30公里的车程。副所长郭东亮兼管孟家井村警务室的工作,他所分管的8个村子常住人口不多,但大事小情不少,邻里纠纷、答疑解惑、家长里短、排忧解难……其中,捎办户口是备受村民关注的热门服务。利用驻村值班时间,郭东亮一个人来回跑,收取材料,“捎”回派出所上报。对于村民来说,办事不必往返派出所,省心又省力。 感情近了 “老张,又来了,进屋喝口水!”6月8日上午,见到董家庄警务室的“村警”张字峰,正在大窑垴村村口扫地的聂绍英大妈连忙停下手中的活儿,上前打招呼,顺口“吐槽”女婿爱喝酒,让老张多管管。67岁的聂大妈年轻时不顾家人劝阻远嫁到大窑垴村,在一次人口普查时发现自己被“下了户”,为此还曾专程回老家试图解决户口的事儿,却困难重重。随着时间推移,聂大妈年纪大了,没有户口、身份证,村里的福利无法享受、低保和医保无从申办,就连回老家探亲都成了奢望。2018年,村支书陈金玉把聂大妈的情况反映给张字峰,他随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与南充警方多次沟通,出证明、补材料、做鉴定,前后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办妥了聂大妈的落户手续。如今,聂大妈每个月能领到数百元低保金,看病能报销,村里还有补贴和福利,日子虽不算宽裕,但踏实幸福。部队转业的张字峰从市公安局机关下到基层一线,当了近10年“村警”,年底即将退休。这些年来,让张字峰最为欣慰的,就是驻村时村民们老友般的一声声问候,“根扎实了,才能敲得开家门,敞得开心门,与村民更亲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