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抗疫中的高校科研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08
摘要:抗疫中的高校科研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它真实记录了中国抗疫的艰辛历程。白皮书指出,过去几个月,我国在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科技发挥支撑作用。 如今回看,面对新冠肺

 
 
抗疫中的高校科研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它真实记录了中国抗疫的艰辛历程。白皮书指出,过去几个月,我国在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科技发挥支撑作用。

如今回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出的考卷,中国能够快速解题,离不开以各种形式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高校团队。他们迎难而上,多线作战。他们的拼搏奋斗,也成为一堂堂面向广大学子的生动思政课。

救死扶伤,百余所高校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

救死扶伤的抗疫一线,是百余所高校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忘我奋战的主战场。仅仅一所华中科技大学就投入了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10家医院,合计8900张床位,占武汉市开放床位总数的近40%,并管理方舱医院约6000张病床……

高校战“疫”的背后是不计报酬的医者仁心,是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勇气和担当。不管是带头深入一线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还是科普防疫知识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亦或是将“协和重症模式”落地抗疫一线的协和医护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将一个个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疫情突如其来,在新药研制成功之前,遴选就手可用的老药是最便捷的救死扶伤之道。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在各自的赛道上不约而同地与死神赛跑。他们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法,从大量的关联在用药品中,最终筛选出了一批潜在抑制剂,部分已被证实具有临床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率先提出磷酸氯喹治疗方案,浙江大学经筛选和体外细胞实验,提出阿比朵尔有较好的抗新冠病毒效果,这两种药物均入选第六版、第七版诊疗方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率先提出中医药进方舱,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迅速推广到各个方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同济咖啡”金叶败毒颗粒、“协和红茶”中药复方药也都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多伴有基础性疾病,病程进程快,是此次战疫的一大难点。多所高校为此展开了治疗手段的积极探索。同济大学通过开展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的相关方案研究,重症患者在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综合指标改善明显,在临床上可以看到肺部病灶好转,综合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浙江大学开展人工肝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研究,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肺部CT检查明显改善,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

救死扶伤,百余所高校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科技是重要支撑,科研工作者是重要力量。2月1日,教育部发出专门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快开展科研攻关,一方面聚焦当前急需,围绕病毒检测、疫苗研制、药物研发等尽快产出实际有效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布局,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机理、传播力和传播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

百余所高校经过3个月的持续奋战,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集中攻关,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病毒检测方面,教育部重点组织了23所高校从核酸、抗原、抗体检测的不同技术路线开展持续攻关。从2020年1月中旬防控工作伊始,上海交通大学就迅速联合企业展开行动,开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全自动封闭检测平台及PCR检测试剂盒,第一批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并投入临床一线使用。

其他重大成果还包括:重庆医科大学研发出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抗体检测产品;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研发出多病原检测产品,可同时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多种呼吸道病毒;四川大学研发抗体检测试剂盒,只需采集一滴指血,10分钟内可凭肉眼完成检测;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一系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通过欧盟、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际认证,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使用。

在药物研发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已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正加紧探索抗体治疗的新途径。

在疫苗攻关方面,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从春节开始,快马加鞭,全力以赴,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4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已陆续申报临床试验。

在教育部的组织下,高校还统筹经费资源,积极开拓企业合作渠道,自主设立应急专项,资助疫情防控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清华大学设立“春风基金”,首期投入5000万元,支持跨学科开展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厦门大学从“双一流”建设经费中划拨转款1500万元,设立“新冠病毒纺织科研攻关专项基金”;浙江大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联合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面向全国征集和资助应急项目。

智力支撑,高校战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由于新冠病毒的“狡猾”,这场战争不可谓不难。除了传统的药物疫苗等治疗物资,抗疫战斗还需要大量的先进仪器和医用物资的投入。

抗“疫”前线是最危险、最艰苦的攻坚阵地,是需要人工智能发挥作用、支撑保障的重点场所。疫情期间,医疗服务机器人“小珈”开始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上岗工作,游走于各个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出现在抗疫一线的这支特别的机器人部队,离不开武汉大学科技工作者加班加点的研发与努力。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利用方面,其他高校也有创举。同济大学牵头研发的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可快速评估人流中个体感染者风险;湖南大学研发的双臂协作辅助诊疗机器人、智能消毒与巡检机器人、配药检测机器人等已在长沙投入临床使用。

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防护,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生产企业迅速试制完成了“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在武汉医院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中科技大学为解决疫情初期口罩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一周内就为多家企业设计出80多条高速全自动平面式口罩生产线,并很快投入生产。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