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的世界会非常不一样,真正的壁垒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各个技术融合在一起产生的壁垒,必须软硬结合才能赢得先机。我们投的一家做端智能AI芯片的公司,应用在温度测量的门禁闸机系统,他们的核心是芯片和软件解决方案。还有一家公司提供学校场景下测量体温的低功耗手环,依靠AI算法可以实时观测体温变化。”他表示,“未来商业形态一定是科技融合带来的变革,把AI、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去塑造一个新的商业形态。” 在新基建方面,他认为不要光想着做终端应用,“新基建的基础离不开半导体,AI也好,物联网也好,半导体是基石。中国每年半导体进口有2000亿美元,如果能把这2000亿美元的需求用国内中高端产品去填补,将带来巨大的机会。” 达晨财智主管合伙人傅忠红: 硬科技项目是投资重点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晓峰 “今年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确实很多企业和创业者压力很大,有的甚至关门了。但也有好的项目出现,甚至比预期发展更好。创业者成功的难度可能更大了,但同时也是诞生伟大企业的机会。”达晨财智主管合伙人傅忠红表示,“创业项目会重新洗牌,我们也在投资方向上做了调整。虽然疫情很严峻,但投资力度会比以往加大。” “现在看来,科创企业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5G、半导体、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硬科技项目是重点。同时产业升级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比如智能化产品、个人消费品、生鲜电商等。”他说。 在傅忠红看来,青岛是一个投资福地,“我们在青岛投了5家企业,其中3家已经IPO,1家提报了材料,还有1家正在申报中,基本都是科技型企业。青岛是有技术和创造力的城市,希望有更多机会在青岛交流合作。” 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吴智勇: 从模式创新转投科技创新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晓峰 “丰厚最初投的互联网模式创新企业比较多,2017年以后明显感到模式创新走不动了,全线转到投科创企业。到现在我们投的基本是先进制造业。”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吴智勇表示,“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所有的投资企业和投资人一定是投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自主可控、进口替代。” 吴智勇还认为科创属性强的ToB企业抗风险能力要大一些,“疫情后梳理了我们投的公司,发现ToC企业影响比较大,很多ToB企业的收入实际是往后推了几个月,比如原来招投标推迟到六七月份,但这个订单不会丢,市场还在那里。但很多ToC企业,消费时间节点一过损失就弥补不了。” “青岛我来了很多次,对青岛创投环境非常了解。在全国创投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青岛能开这样一场大会,为鼓舞市场信心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不过,吴智勇也指出,“青岛在创投政策和资金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但产业繁荣还需要一个关键因素——人才。凡是创业投资集聚的地方,往往也是人才集中的地方。青岛要实现创新创业更大步的跨越,要加速推进人才引进政策落地,人才有了就什么都有了。” 沃衍资本合伙人金鼎: 5G+AI驱动,机会在半导体产业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杨光 危中寻机,何处寻机?在云上群英会环节,沃衍资本合伙人金鼎分享了当前他眼中5G+AI“双核驱动”下,产业互联网未来的创业投资机会。 疫情对数字化的发展是一个大的推动。金鼎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产业互联网的投资方向,就是要在变化的环境里,看到变与不变。他认为,变化的是速度、方式和工具,不变的是用户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决定投资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到变动的因素,探究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应用场景,是真正的刚需。”他认为,“不管5G、AI还是产业互联网,都处于产业的早期,需要探索和迭代。我们可以反向看它的上游,去变化相对小的环节找机会,比如芯片、算法、材料等。” 在金鼎看来,目前在5G和AI的场景和应用中还没有出现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各个领域蕴含着大量的机会。他说:“这其中,半导体对于5G和AI的影响非常巨大,人工智能对芯片整合的算例有极大的需求,不管是GPU/CPU/TPU等各类不同的架构,还是在边缘端运用小的基本元素导入人工智能,都有巨大的机会。另一方面,半导体的摩尔定律已经放缓甚至停滞,在这个时候,要加速布局开发集成系统的技术和建造所需的整体生态环境。” 放眼全球,疫情是对全球产业链的撕裂,这为中国的创业者带来了进口替代机会。金鼎表示,“同时,中国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加强,对于终端有着定制化的要求,这也是创业者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