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返回舱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居住的地方。相比神舟飞船的钟型设计返回舱,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是倒锥型钝头体气动外形设计,倒锥型空气升力更大,能在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时依靠空气阻力减速,更加平稳、精准落地。 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被设计成可重复使用。星敏感器、计算机等高价值设备经过优化设计由服务舱调整至返回舱安装,以便随返回舱返回后回收利用。返回舱外包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轻质防热结构,执行任务后只需更换轻质防热结构,经过规范严格检测就可再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经过20多年独立自主发展和接续奋斗,我国已先后组织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的圆满成功,迎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任务实施的“开门红”,拉开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飞行任务序幕,为后续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发射奠定坚实基础。 季启明介绍,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一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此次任务后,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期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 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距离1998年国际空间站发射第一个模块晚了20多年。但周建平认为,中国空间站利用当代技术成果研发建设,虽建造时间晚于国际空间站,却充分考虑了技术进步对航天发展的作用。 中国在能源技术、再生生保技术、空间探测技术以及科学研究设备等各方面都利用了20多年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成果。因此,中国空间站将站在更高的技术和科学起点上。 例如未来中国空间站将设有共轨飞行的光学舱,“这个光学舱实际上是一个巡天望远镜,它的分辨率和大家熟知的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是相当的,但它的视场角要比哈勃望远镜大300多倍,10年内可以完成对大范围天体的巡天探测。”周建平表示。 现阶段,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已完成正样产品总装,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正在开展初样研制;空间科学应用载荷已陆续转入正样研制,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四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此外,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将于今年7月前后完成。 而长征五号B火箭将担当起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的重任。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任务完成技术方案验证后,长征五号B遥二至遥四任务将先后完成空间站3个舱段的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今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使命重大,将执行3次发射任务。继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后,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于下半年发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年底前,长征五号火箭还将迎来第五次发射,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上月球,实现对月球表面的采样返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