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瑞普电气、红宇公司、得润电子3家企业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签订项目任务书,为璧山区的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至此,璧山中小企业研发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这是璧山推动科技创新的又一重大进展。 近年来,璧山高举创新旗帜,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组建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立了璧山发展研究院、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等独立法人研发机构6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达到45%。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璧山以科技创新聚产业聚财力聚人气,打造了创新驱动新“引擎”。 聚产业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陈显平教授所带领的技术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碳化硅功率器件,该器件可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电力电子领域。 但这样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产品化发展的过程中,陈显平教授却接连碰壁。“有人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虽然符合原理,但不具备往市场推广的条件,还有人认为成果没有进行中试,成熟度低。”在寻求合作中,陈显平教授逐渐意识到,研究和应用是有很大差别的,科研成果要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来打通“中间链条”。 2019年8月,经人介绍,陈显平教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一番交谈,在了解了研究院公司的实力与团队的优势后,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接下来的初期合作让陈显平处处感受到“惊喜”。 为了能让“金蛋”孵出“金鸡”,真金得到真修炼,研究院公司积极主动对接,帮助陈显平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评估,重构产业链条,解决工艺完整性、产品上市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璧山还对该项目的推进“开绿灯”,简化流程。研究院公司也腾出环境最好的办公场地,做好一切后勤保障,让团队能舒心开展工作,并派出3名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全过程、全方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 2019年11月15日,由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陈显平教授技术研究团队共同组建的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其中研究院公司出资1200万占股20%,实现风险共担。平创公司成立后不久,第一笔订单就来了,该公司与重庆长运集团签订协议,已在璧山建成4个点位,100余个公共运营用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 “我们的目标是,在3年时间内推动平创公司实现上市。”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董事长陈锦信心满满。 像陈显平教授技术研究团队这样有技术、没项目,无法落地的情况不在少数。璧山通过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已成功引进碳化硅等前沿科研项目19个。下一步,璧山将全力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靠科技创新来集聚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体而言: ——建好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倾力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和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建好以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并重的专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引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培育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持续完善“1+N”科技产业化研究院体系,推进专业研究院量质齐升,坚持立足璧山、服务全市,促成更多“金蛋”孵“金鸡”,带动一批新兴战略产业落地; ——积极创新国家产教融合示范生态区(大学城西区),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等重要功能,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 聚财力 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位于璧山国家高新区的重庆万泰电力有限公司,原本只是一家生产电力电缆的普通企业,近几年,靠创新发展,通过在普通电缆里植入自主研发的光纤传感系统,实现光缆监测智能化,万泰电力已成为光电传感器和智能电缆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为了能够自主生产体积更小、精度更高的传感器,让企业能够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万泰电力急需引入外部的技术资源;而拥有雄厚技术资源的部分高校要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又缺乏资金支持。为此,2016年6月,重庆万泰电力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重庆大学成功牵手,联合成立重庆黄桷树智能传感器研究院,一个提供资金支持、一个提供技术资源,现已拥有8项发明专利。目前,已经开发出DTS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等多套产品,新产品上市后公司利润增长了30%。 新技术随时都在产生,但是只有当它们转化为新产品后,才能形成有效的产值,推动经济发展。对此,黄桷树智能传感器研究院的做法无疑给出了最好诠释。 “下一步,我们将重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精准支持企业的研发。”璧山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璧山将通过搭建一批中试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采用“资金变基金”“间接补”“后补助”等资助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全社会将更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具体来说,要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通过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打通智力和财力、科研与市场的通道,着力构建覆盖产业全链条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体系。要布局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共性实验室、人才培训基地等,推动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风投机构等参与,为科创团队提供科研开发、创业辅导、政策支持、金融服务、生活居住等全方位服务,让创新资源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 聚人气 完善城市高端配套服务 一方面注重科技创新,另一方面璧山更是突出以人为本,树立“来了就是璧山人”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引育。 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堂福是2017年的“璧山英才”之一。他不但带领蓝黛公司将产品远销海外,尤其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与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新性地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利用大学生人才进行汽车动力传动产品技术攻关,助力公司取得了授权专利100余项。 朱堂福认为,大学是人才的孵化园与聚集地。他将自己的成功模式积极推广,提议璧山国家高新区建设重庆市大学生综合实训基地,帮助“校企合作”模式落地全区生产制造企业。随着《大学生实训基地实施方案》的出台实施,璧山逐渐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动发展体系,与重庆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签订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在蓝黛公司等30多家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几年来,璧山已接纳数万人次到企业进行实训,并将一部分人才吸纳为璧山的重要人才。 |